返回

第二十章 碧蹄館

首頁
    的軍制的部隊來說,兩萬人上下的軍團最多出現兩、三百人的浮動才是正常的,不可能出現上千的變更。

     但即使按這樣的數字進行計算,我們也可以發現,在碧蹄館一戰中,三、六軍團的傷亡,至少達到了三千人之多。

     以寡敵衆,還讓敵人付出兩倍以上的傷亡。

    能夠打出這樣的戰績,隻能感歎明軍實在是太強悍了。

    隻可惜李如松個人的失敗太過明顯,反而掩蓋了明軍善戰的光芒。

     這種“失敗”如果再多幾次,日本人很快就能“勝利”歸國了。

     其實碧蹄館這種比例的傷亡,不算誇張。

    在整個朝鮮戰役中,明軍與日軍的大規模野戰少之又少,基本上都是城池攻防戰,這是明軍與日軍第一次大規模沒有構築複雜工事的真正意義上的野戰,對此的反思和比較就很有意義了。

     當時的入朝明軍,一線作戰部隊的騎兵比例極高,四萬明軍裡有六成多是騎兵,尤其是遼東軍,比例更高。

    從兵力配備看,明軍主力是以騎兵和炮兵為主,輔以擅長近戰、武藝高強的南軍步兵。

    這樣的部隊,在野戰中由炮兵擔負遠程攻擊來打擊對方陣型,占六成的主力騎兵自側翼沖鋒或正面進攻任務,步兵負責炮兵陣地防禦及近身搏鬥。

    另外,明軍騎兵也是配備了大量那種放完槍子還可以砸人的三眼铳的。

    這種配置和打法的部隊,對使用鐵炮又缺少騎兵的日軍來說,顯然先進很多。

     另外,朝鮮戰場上的日軍騎兵比例極低,事實上哪怕是日本國内,騎兵軍團也是極珍貴而少之又少,日方記載的幾家參戰大名的部隊構成,也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如五島家出兵七百零五人,戰鬥人員中自侍大将以下的騎馬武士才十一人,步戰武士四十人,其餘都是侍從和足輕。

    島津家出兵一萬人,武士僅六百,鐵炮兵、弓手、槍兵、旗手合計三千六百人,即使那六百武士全是騎兵,也不過百分之六。

     碧蹄館之戰中的三千明軍,全是騎兵且是軍中精銳。

    在日方及明方記載裡,雖然都有提及日軍的鐵炮部隊,但根據記載及戰場地理看,這些鐵炮部隊基本都部署在樹林及高地,明軍也曾試圖對其沖鋒但被打退。

    從記錄上判斷,這應該是查大受與立花部的戰鬥中發生的,因為立花本人曾被明軍打退到了小丸山的山上。

    最多還有小早川秀包被突襲那次。

    在其餘的戰鬥中,明軍并沒有向山地發起沖鋒的舉動及必要。

    可見在這次沒有時間構築複雜工事的野戰中,日軍的鐵炮部隊主要進行的是陣地防禦,也就是守護本陣,參與近戰的相當少——兩軍混戰中,鐵炮兵本就無法參加肉搏。

     所以碧蹄館之戰,幾乎是一場純粹白刃戰,由明軍以三千騎兵對日軍步、騎武士和槍兵。

    哪怕按百分之六的比例算,當時戰場上的三萬日軍中,也隻有一千八百名騎兵。

    但問題在于這些騎馬武士隸屬于各家大名,無法集中使用,隻能一波波投入進攻。

    這使得本來就為數不多的騎士被分批投入戰鬥,去與總數三千多的明騎兵軍團肉搏。

    所以他們即使有槍兵及弓手的配合,也會處于下風。

    日軍這種戰法,正是大規模戰鬥中極為犯忌的添油戰術,也因此日軍才久攻不下、傷亡巨大,使這次戰鬥持續了兩個時辰之久。

     從日軍各大名部隊的傷亡總數及陣亡将領數看,也可以證實這一點。

    如最早投入戰鬥的立花家傷亡最為慘重,後來趕到的黑田家也損失不小,日軍有名有姓的将領戰死達二十餘人之多,這些人大多是大名家族的家臣及旗本。

    而與小早川一起的築紫廣門部隊,由于絕對數少,更是近于團滅,家底幾乎徹底打光。

     碧蹄館之戰在戰略上的意義,并不是很大。

    日軍的補給線在漢城達到極限,他們即使繼續西進,也無法尋求到穩固的立足點;明軍的補給線在開城達到極限,斥候兵鋒可及漢城,但主力軍團卻很難衣食無憂地越過惠陰嶺。

    結果開城到漢城之間的區域,日、明雙方誰也沒辦法徹底控制在手裡,變成了一個軍事緩沖區,碧蹄館恰好位于兩軍極限攻擊距離的交彙點。

     在戰略上,即便沒有碧蹄館之戰,雙方的态勢也不會有大的變動。

    碧蹄館之戰的意義,隻不過是讓這種戰略态勢變得更加醒目。

     而李如松在碧蹄館一役後,之所以對東進失去興趣,一方面是他本人因為各種原因而心灰意冷,另外一方面也是因為明軍的活動能力達到了極限,在徹底解決補給危機之前,無法再繼續突進。

    同時,糟糕的天氣又給了明軍重重一擊,使得占入朝明軍三分之二強的遼東騎兵軍團,瞬間喪失了大部分戰鬥力。

     于是朝鮮戰局陷入了一個軍事力量無法解決的僵局,雙方都打不動對方。

     當牙齒不能解決問題的時候,就需要舌頭登場了。

     又是該談判的時候了。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