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也不是廢物點心,而是擁有戰國三大智将之一小早川隆景和西國第一名将立花宗茂的日本精銳軍團。
而且他們不是據險而守,是堂堂正正地在平原與丘陵的開闊地帶,在号稱敵軍最強科目的白刃戰中,與敵人正面交火。
結果呢?日軍擁有十倍于明軍的總兵力,以近五倍的兵力直接投入戰鬥,圍攻了明軍一中午加半個下午,僅僅是将領級的傷亡,便包括十時連久、池辺永晟、小川成重、安東常久、小野成幸、橫山景義等數十人。
而且與平壤不同的是,這些傷亡幾乎全發生在日軍最為得意的白刃戰中。
也不知道是明軍确實個個強悍如超人,還是日本人實在外強中幹。
而兩軍在戰後的傷亡數字對比,更是叫人覺得匪夷所思。
明軍在這一戰的傷亡數字,李如松在報告裡稱是陣亡二百六十四,傷者四十九,這與宋應昌《經略複國要編》裡的數字差不多;朝鮮君臣的說法是三百人;南軍有個叫吳惟珊的将領——可能是吳惟忠的弟弟——聲稱陣亡是一千五百名。
這是所有史料裡記載明軍傷亡數字最高的。
可惜吳惟珊身在平壤,又對北軍懷有怨恨,他的證詞很可能摻雜着個人好惡,數字未必可信。
至于日本人說的殺死明軍一萬人,敗敵十餘萬雲雲,大家聽完隻要笑笑就好。
碧蹄館之戰的大部分時間,是由三千明軍與日軍接戰,主要的傷亡皆出自這支隊伍。
這支軍隊與日軍持續糾纏作戰,一直堅持到了楊元來援,始終保持着建制未曾崩潰。
從常理來看,一支軍隊如果一線部隊傷亡超過30%,就會喪失戰鬥力——當然這個比例并非絕對,但至少能給我們提供一個參考的标尺——換句話說,在楊元抵達之前,參與碧蹄館之戰的明軍部隊傷亡率,理論上不太會超過30%~40%,否則他們撐不到最後。
再把明軍撤退時損失的人數考慮進去,是役明軍傷亡當在一千餘人左右,皆是李如松以下諸将的親信家丁,遼東軍的精華。
李如松說的陣亡二百六十四人,很可能是故意打了個馬虎眼,彙報的是自己直屬部隊的傷亡情況,其他人如李如柏、張世爵、李甯、孫守廉、祖承訓等人的家丁損失未計在内。
而日軍的傷亡情況又是如何?
明軍的記錄是斬得日軍首級一百六十七級。
這顯然不是全部數字,因為明軍最後倉促後退,清理戰場的是日本人,這些斬取的首級大多産生于查大受突襲戰初期,之後明軍就再沒時間去割取首級了;朝鮮人說日軍損失三百人,日軍自己的記錄是損失數百,聽起來與明軍的傷亡數字持平,甚至略低。
這些直接的記錄似乎都表示日軍傷亡很小。
但是,我們還可以采取另外一種比較方式。
在萬曆二十一年的三月下旬,宇喜多秀家在漢城清算了一下手裡掌握的全部兵力,數字流傳至今。
我們可以拿參與碧蹄館直接作戰的日軍部隊與萬曆二十年七月末進行比較。
萬曆二十年七月末萬曆二十一年三月末
黑田長政80005269
小早川隆景(含秀包)100009552
立花宗茂、高橋統增32001132
築紫廣門900327
從列表裡可以看出,黑田長政減少了兩千七百三十一人,小早川本隊減少了四百四十八人,立花和築紫這兩支一線部隊分别減少了兩千零六十八人和五百七十三人。
三、六兩軍團合計減員五千八百二十人,将近六千。
其他先不說,隻從這幾個數字裡,我們已經可以發現一些端倪。
立花部是最早與明軍接戰的部隊,減員最嚴重,達70%;随後趕到的黑田部百分比要好看點,減員30%,但絕對數卻與立花部很接近……最後投入戰鬥的隆景損失最少,隻減員5%。
當然,這個小百分比與他本錢厚有直接關系。
換句話說,這些部隊的減員比例,是随着在碧蹄館投入戰鬥的先後順序而遞減。
築紫是和小早川一起投入的戰鬥,兩人減員的絕對數也極其接近。
另外,如果從絕對人數上看,萬曆二十一年三月的立花、築紫兩部,已經被徹底打殘,喪失了戰鬥力。
而從萬曆二十年七月至萬曆二十一年三月二十日期間,除去碧蹄館以外,第三軍團、第六軍團參與的大規模戰事,隻有延安之戰和幸州山城之戰。
這兩場戰役裡日軍總兵力損失大約為兩千人左右,如果平均分攤到三、六軍團頭上,約為一千。
立花宗茂的部隊,更是未見于随後的幸州戰鬥,因此他的部隊傷亡,基本就是碧蹄館的傷亡數。
加上其他零星戰鬥的損失以及傷病減員等等,三、六軍團在碧蹄館以外的減員,至多不會多于一千五到兩千這個數。
其實如果沒有大規模戰鬥,對日本這種采取很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