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章 戰争與和平

首頁
    集部隊,協防漢城。

    這是權慄第一次踏入軍界,這一年他已經五十五歲。

     柳成龍這個人,慧眼識才的水平絕對是一流的。

    在壬辰戰争中,他一共推薦了兩個人,一個李舜臣,一個權慄,結果都成為了朝鮮的中流砥柱。

     與鋒銳如一把鋼刀的李舜臣不同,權慄的特點是守。

    這位老人如同一面厚重的牆壁,淵渟嶽峙,不動如山。

    早在壬辰年七月八日,權慄在梨峙地區以寡敵衆,硬生生把小早川隆景擋在了全羅道之外,從此嶄露頭角,被朝廷委以全羅道觀察使兼巡察使重任。

     此後權慄一直圍着漢城打轉,先後與宇喜多秀家多次交手,還搶占了漢城東部的水原秃城。

    第八軍團傾盡全力,把權慄圍在秃城圍了一個多月,最終也沒攻進去,悻悻退回漢城——是役朝方宣稱殲滅敵軍三千多人,這是虛報的數字,但權慄擅守的能力,卻是确鑿無疑。

     而他此時正在守衛的幸州山城,也不是一個善地。

     幸州山城位于德陽山頂,海拔有一百二十五米,是一個雙重結構的城堡。

    它的内城三面臨漢水,利用德陽山脈的險峻山峰圍成天然城防。

    内城西北有一條呈十幾度夾角的緩斜面山谷,山谷之上築起高牆,構成外城大模樣——這裡是外界進入幸州山城唯一的一條陸路。

     一座易守難攻的山城,一位守城名将。

    當這兩樣東西疊加到一起時,攻方的命運便已經注定了。

     權慄知道這裡勢必有一場大戰,他除了加固城牆、囤積火器與弓箭之外,還在城牆外豎起了兩道木栅欄,栅欄前後挖出壕溝。

    在山城附近,還有他的副手宣居怡的一千八百人,在衿川的光教山結陣,互為犄角。

     需要一提的是,戰争進行到這個階段,朝鮮人已經逐漸脫離了原來的作戰模式。

    日軍的鐵炮與明軍的火炮讓朝軍大開眼界。

    有心的朝鮮将領們,也開始有意識地搜羅各式火器,甚至嘗試着自己制造。

     這一次權慄來幸州城,就帶了許多犀利火器。

    其中最寶貴的,是三百輛明軍火車。

    這種火車與日後的火車不同,每一輛車上裝着一個大長方形匣子,前端有四十個射擊孔。

    每個孔裡都裝着铳炮,從後點火,一齊射擊,聲威十分驚人。

     另外權慄還配備了數輛水車石炮。

    這是一種長臂投石機,可以投擲幾十公斤重的石塊,它的主要動力來自于水車絞盤。

    幸州山城緊靠漢水,水動力要多少有多少,與這種武器配合實在是相得益彰。

     這一切都準備妥當以後,權慄嚴陣以待,撒出斥候去等待日軍的到來。

    在二月十一日,前往漢城方向偵查的權慄所部突然遭到了日軍大部隊的突襲,傷亡八十餘人,隻有少部分及時逃回幸州。

    權慄知道,日本人終于來了。

     二月十二日,日軍主力浩浩蕩蕩地抵達幸州城下。

    這一次的日軍陣容相當強大,所涉番号包括第一、第三、第六、第七、第八等五個軍團。

     朝鮮方面宣稱日軍這一次動員的總兵力有三萬,不過朝鮮義軍的戰績一向誇大其詞,不太可信,很可能是時人根據軍團番号推算出的結果。

    實際上,宇喜多秀家帶來的軍隊裡,隻有他自己的第八軍團全員出動,其他幾個軍團隻是各自派出了一部,因此參與攻擊的總兵力約為一萬五到兩萬人。

     這個數字比較合乎情理。

    當時漢城總兵力約為五萬三千人,時刻面臨明軍東進的壓力。

    幸州山城再重要,宇喜多秀家也不會棄漢城于不顧,出動一大半兵力來攻擊偏城。

     宇喜多秀家把攻城部隊分成七陣:第一陣是小西行長;第二陣是石田三成、大谷吉繼、增田長盛、加藤光泰、前野長康五位奉行;第三陣是黑田長政;第四陣是宇喜多秀家的本隊;第五陣是吉川廣家;第六陣是毛利元康等人;第七陣是小早川隆景,但他負責外圍警戒,不參與攻城戰。

     小西行長與石田三成同屬秀吉麾下的文治派,一個剛遭受了平壤落城的恥辱,一個在朝鮮寸功未立,都急于取得一場勝利證明自己。

    秀家索性把他們哥倆排在第一、二陣,送他們一份功勞。

    排出這個陣勢,說明宇喜多秀家并沒把幸州山城放在眼裡。

     二月十二日拂曉六時許,天還沒亮,第一陣的小西行長率先發動了攻擊,他的部隊分成兩翼,沿山谷兩側打起紅白兩色軍旗,氣勢洶洶地朝幸州外城撲去,試圖一舉突破城防。

    從山城方向看下去,會發現漫山遍野遍布日軍。

    一方面,這說明日軍兵力雄厚;另外一方面,則證明幸州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