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七章 去與留

首頁
    ;比如遼東軍在朝鮮的軍紀劣迹斑斑;他在後期消極避戰的舉動,也廣為人所诟病。

     但李如松在朝鮮戰場上的功績同樣不容抹煞。

    在他入朝之前,李朝隻能龜縮在平安道一角苟延殘喘;在他入朝之後,三都八道相繼光複,日軍被壓縮到了釜山一地。

    一名将軍,以數量少于敵人、補給劣于敵人的軍隊克複三都,轉戰三千裡,這無論如何都可以稱得上是名将了 無論是日本史書還是朝鮮史書,都把日軍的最後退縮歸功于李舜臣與朝鮮義軍,這是一種本末倒置的評價。

    李舜臣和朝鮮義軍從日軍入侵開始以後一直在奮戰,戰術上的幾次勝利卻未能削弱日軍在戰略上的優勢。

    即便是李舜臣在海上奇迹般的反攻,也隻是延緩了日軍的推進速度,并沒從根本上扭轉局勢。

     真正的戰争拐點,恰好是在李如松入朝之後。

     除了平壤之外,李如松沒有跟日軍打過幾仗,戰績上不那麼漂亮。

    可正所謂“善戰者無赫赫戰功”,在他的指揮之下,明軍對日軍造成了極大的外線壓力,這種壓力讓日軍在戰略上逐漸陷入被動,迫使他們從進攻轉入防守,并最終不得不撤退——要知道,這可是四萬缺衣少食的明軍對十萬日軍的戰果。

     《孫子兵法》裡說:“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

    不忒者,其所措勝,勝已敗者也。

    ”,意思是說,擅于打仗的人,别人看不出他多麼足智多謀,也數不出什麼煊赫戰績,但他總能悄無聲息地引導自己的軍隊立于不敗之地,讓勝利看起來理所當然。

     孫子說的,正是李如松這樣的人。

     我們不妨作一個假設。

    假設李如松最終沒有入朝,那麼朝鮮人可以依靠自身力量實現反攻麼? 答案顯而易見:不可能。

     李提督的價值,就在這裡。

     李如松走了,但也有沒走的。

    宋應昌在八月十日下了一道命令,要求劉綎的川軍和吳惟忠、駱尚志、王必迪的浙兵留了下,協助防守慶尚、全羅兩道,總兵力一萬六千餘人。

    饷銀大明出,糧草由朝鮮供——畢竟日軍還有一半兵力留在了朝鮮,沒撤幹淨,必須得派人盯着。

     宋應昌始終認為,明、日之間終有一戰,和談封貢什麼的隻是權宜之計,當不得真。

    因此,一切部署都必須着眼于未來要打一場大戰。

     這在戰略上是一個英明的決定,可是在政治上卻很糟糕。

    主戰派的人認為宋應昌卑躬屈膝,一味求和;主和派認為宋應昌存心挑釁,破壞和談——結果導緻他兩邊都不是人。

     更糟糕的是,主和派的中堅大将,是曾經站在背後鼎立支持他的上級——兵部尚書石星。

     在戰争爆發之前,石星是朝中最堅定的主戰派,一力主張援助朝鮮,并促成了明軍出兵。

    而現在戰争進展到了這個地步,他的立場卻悄然發生了轉變。

     萬曆二十一年恰好是京察之年,石星想在職場上更進一步,混入内閣的話,必須得力求穩妥,不能出任何岔子。

    現在朝鮮三都光複,國王歸位,大明援助朝鮮的戰略目的已經達成,足可以給萬曆皇帝與朝野一個交代。

    隻要和議一成,一份“襄助藩國,倭人臣服”的大功是少不了的。

    在這個節骨眼上,實在沒必要再冒險開戰,應該見好就收。

     可是朝廷對封貢這件事,一直存有争議,分成兩派,彼此争論不休。

    一派是大學士張位等人,他們認為封貢是件好事,可以免動幹戈,作買賣總比打仗強。

     可是更多的人對倭寇仍舊心存疑惑,兵科給事中張輔之就認為“許貢則中外解嚴,其禍遲而大;絕貢則戰守豫備,其禍速而小。

    ”地方大員更是極力反對,浙江巡按彭應參上表說倭寇天性就是一群強盜,允許他們從甯波入貢,等于是打開了中國的大門,萬一趁機作亂,沿海都會受起荼毒。

     他們對宋應昌與石星群起而攻之,認為兩個人為了貪功犧牲國家利益,還翻出舊帳,說在平壤和漢城沈惟敬跟倭寇許諾封貢,肯定是出于宋、石兩個人的授意,三個家夥都該撤職查辦。

     這個指控相當嚴重,宋應昌不得不上書自辯,解釋在平壤和漢城假意許貢,隻是為了迷惑倭寇,并不是拿朝廷公器開玩笑。

    石星雖然心裡有講和的想法,可看到群情洶洶,不敢明說,也趕緊為宋應昌辯護,堅稱“封貢”是假,欺敵是真。

     不過石星到底是宦海老手,他在奏表裡玩了個心眼,沒把話說死。

    奏折裡一面替宋應昌辯護,一面隐隐約約地暗示,日本人确實有乞封的意向,萬一他們真帶着降表過來,咱們可得好好檢查一下他們是否有誠意,再說封貢的事。

     曾經有一個笑話,說有一個餐廳服務員,他每次接待顧客,都比别人賺得多。

    顧客點菜的時候,别人問:您要不要吃雞蛋“,而他問的卻是:“您是要一個雞蛋還是兩個雞蛋?”石星用的,也是這種技巧。

    他不說該不該給日本封貢,而是說如果日本人來乞降,咱們該怎麼處理,無形中替萬曆與朝廷預設了一個議和的立場。

     萬曆皇帝聽了石星的建議,覺得不錯,便開口說給秀吉封一個日本國王沒問題,就是個空頭名分。

    至于入貢,還是免了吧,讓他們老老實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