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四章 騎兵的勝利——稷山大捷

首頁
     這時另外一員将領竹森新右衛門建議說,敵人數量太多,硬拼難以支撐。

    不如我帶一支部隊從敵人右翼轉過去,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您再帶本隊攻擊其側翼,才有勝機。

     黑田同意了這個提案。

    果然明軍陣形的鋒尖被竹森的誘敵部隊成功地吸引走,整個陣形向右側旋轉,把左側暴露給了黑田本隊。

    一番沖突之下,明軍不得不再次後退重新調整陣形。

    這時趕上太陽落山,而後路的毛利秀元率大部隊也趕到了戰場,雙方結束了在稷山的這一場戰鬥。

     在這次戰鬥中,明軍四将中的頗貴自己斬落三級,楊登山和解生也各自獲得兩級,主帥收獲都如此之豐,可見當時戰鬥之激烈,也說明明軍在戰場優勢不小。

     曆史在這裡,又一次呈現出了它特有的魅力。

     以上對這場戰役描述的主要部分,也就是戰鬥過程,全取自于《黑田家記》,這是諸多史料裡描述最為詳盡的一份記載。

    其中關于明軍将領姓名的部分錯誤,我們做了必要的修正。

    根據這本書的記錄,整個稷山之戰可以分為六個階段。

     第一階段,黑田圖書助、栗田四郎、毛屋主水與明軍的遭遇戰,不敵後退。

    黑田圖書助、栗田四郎聽從毛屋主水的建議,用鐵炮吸引注意,主力自側翼逼近作戰,打破了明軍的排盾陣,明軍被迫後退。

     第二階段,黑田長政本隊三千人聽到槍炮聲,催馬急進。

    此刻明軍派遣别動隊截斷了素沙坪以南的小橋,把日軍先鋒堵在素沙坪,使後續部隊不能前進。

    黑田圖書助、栗田四郎、毛屋主水三将則在明軍猛攻下,行将崩潰。

     第三階段,黑田三左衛門強行渡河,重新占領小橋。

    後藤基次與黑田長政分據兩側山頭,母裡、後藤隊與解生所部激戰,擊退之。

     第四階段,牛伯英與解生、楊登山等人會師,再度發起突擊。

    日軍被擊退。

     第五階段,黑田長政本隊投入戰場,明軍後撤。

     第六階段,明軍李益喬、劉遇節援兵抵達,再次回身向日軍發動進攻,雙方膠着不下。

    黑田長政采用竹森新右衛門的策略使明軍暴露出左翼,發動攻擊。

    正好天色已晚,明軍全線後撤。

     毛利秀元所部同時趕到戰場。

     而明、朝史料對于九月七日這場戰鬥的過程,記載都不是特别詳細,隻是簡單地記錄為“察賊未及成列,縱突騎擊之”和“一日六合,賊勢披靡,日暮各歇兵屯聚”等等。

     這裡的“一日六合”,應該就是《黑田家記》裡提到的六個階段。

     在《黑田家記》的描述裡,對整個過程中日軍的英勇極盡描摹之能事,對明軍的反擊卻是寥寥幾筆帶過,輕描淡寫。

    這是日本史料一貫的誇大其詞,不算什麼新鮮事。

    可我在閱讀這段史料的時候,會有一種奇怪的感覺,總覺得哪裡不對勁。

     再仔細一想,終于發現了到底哪裡出了問題。

     這段記載将黑田長政與麾下衆将在稷山的表現,描繪成是一場日軍以寡敵衆、幾度瀕臨絕境、最後依靠勇氣才擊退敵人的慘烈勝利。

     前面提到了,毛屋主水赫然以長筱之戰的規模來比拟明軍陣容。

    而長筱之戰織田軍是三萬人出陣,武田軍是一萬五,也就是說毛屋認為對面的明軍總兵力至少是數萬人的規模。

     接下來在反複六次的拉鋸戰中,日軍将領也多次發出“大兵勝逾橋,我恐難支,是吾死所也”、“敵軍十倍而我無後繼,不可不死戰”、“彼多兵而我寡”的感歎。

    一直到天黑,黑田軍也未能取得決定性勝利,即使是黑田家自己的描寫,也僅僅隻說明軍“擾亂不能成備”,最後還是全靠毛利秀元後軍趕到,才使“敵餘軍不敢戰而退”,這才罷兵。

     要特别注意的是,日方說明軍是不敢戰而退,這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破綻。

    因為哪怕按這記錄,也說明即使毛利援軍趕到時,明軍還是處于攻擊狀态的,在毛利軍抵達戰場後,明軍才放棄攻擊而退去。

     日方記錄,包括《黑田家記》在内的各種“家記”史料對戰争的記叙有個顯著特征,或者說是個規律:如果是日軍取得勝利的場合,會極力誇耀殺傷明軍數量之多,明軍如何一潰千裡;如果是日軍戰況不利的,就極力擴大明軍兵力,然後誇耀日軍将領之武勇。

    說白了,赢了就是“屢戰屢勝”,輸了就是“屢敗屢戰”。

     以前有個解放戰争時期的笑話,說地下黨從嚴密封鎖的國統區報紙上,仍舊可以判斷出内戰局勢。

    隻要看到哪裡國軍“英勇奮戰”,就意味着國民黨在這裡吃了虧。

    如果是“不顧犧牲英勇奮戰”,就意味着有一場大敗;如果是“不顧犧牲英勇奮戰匪不敢追”,就意味着有一場大潰敗。

    古今一轍,可以互相印證。

     明白了這個規律,再回頭看《黑田家記》,會發現主筆者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