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父親叫住兒子,“這些天,像沒了魂似的,你就不許多說兩句?”
萬家福站住,轉過身,開始報賬:“賣了三條牛仔褲,八條裙子,夠可以吧?”
“混話!你是給我幹呢,還是給你自己幹?我問你這些天,整天幹的什麼?”
萬老頭發現兒子這幾天心思好像并沒全放在買賣上,從上海回來,辦廠的事已閉口不提了,可又整天抱着一堆報紙雜志翻,晚上也不睡覺,又刻又寫,印出一張張像“文革”時傳單似的字紙來。
那是萬家福一條新的生财之道。
他一直不甘心自己這個高智商的人隻做小買賣,廠子辦不成,總想幹點别的。
這次去上海,火車上碰到那個科技情報所的工程師,一席談話使他又開了一竅。
信息社會,信息可以轉化為物質、财富。
到上海取完貨,打包送上火車。
他歸途上坐慢車,一路上專揀小站下車,下了車又專朝農村奔,注意察看當地地理環境、産品、資源,琢磨着這裡什麼條件可以利用,什麼農副工産品可以發展。
與當地鄉鎮負責人,建立了聯系,了解了他們特有的産品、資源和缺乏的技術資料、物資。
回來後,他白天賣服裝,晚上找信息,把雜志、報紙上的各種信息資料,分門别類剪貼。
然後跟市工商局疏通,辦了一個“農副業信息服務部”的新執照。
從此,一邊賣衣服,一邊兼營“信息服務”。
他給去過的鄉鎮,寄去廣告,宣稱“要成為萬元戶,本部可代為提供可靠的信息和技術資料”。
果然,大量來信購買信息,有的具體詢問養雞、養兔、養貂、養魚蝦,種葡萄、種蘋果、種梨樹等技術知識,有的要求提供原料、産品的信息;有的介紹自己當地情況希望給予指點緻富之路……家福和幾個同學合作,查資料,買書籍,與農科院、情報所建立聯系,把有關技術資料信息提供給對方,提取五到一百元的服務、資料費。
剛剛幹了不到一個月,兩千多元就進來了,而且供不應求,來信求援的越來越多,家福倒有一多半精力放在這個“信息站”上了。
這樣辦下去,加上他的小攤點,一年掙上三四萬不成問題,這樣,即使沒有父親的首肯,辦工廠的資金也有希望了。
“您别管,反正把錢給您掙回來就行了呗。
”家福不想對父親解釋,一則他不懂,二則他見錢眼開,自己的計劃就會泡了湯。
他把一天掙的錢交給父親。
萬老頭點點錢,除去本錢,淨賺了四十多塊,他滿意地點點頭。
“家福,我問義民了,他不管。
”
“你怎麼跟他說的?”
“求他呗。
”
“光憑個嘴說,現在可不行,你以為街坊鄰居就這麼大的面?告你得舍本。
”
“我跟你張大爺說了,事成送台電冰箱。
”
“這麼大的事,一台冰箱不行,還得加台彩電,現在就送。
”
“你小子狂,讓他發句話就這麼金貴?”
“沒有燒手的好處,人家肯給你辦嗎?”
父親蔫了,舍不得錢,明擺着不行,可再花兩千,又心疼。
“您拿錢來吧,明兒我去買。
買了送去,房子就有戲。
”
“你有準?他不收咋辦?讓鄰居瞧見咋辦?他收了不辦咋辦?得把事兒想周全。
”
“您甭管了。
明兒一早把錢給我預備好。
”
萬家福說着對着鏡子擦把臉,整整頭發,扭頭又出了門。
他要買冰箱彩電還得先和五金交電公司的朋友打個招呼。
平時他沒少幫那朋友的忙,弄個條兒問題不大,關鍵他還得去探探義蘭的口風,再下決心。
義蘭的菜市場離普店街隻有兩個路口。
這是個隻有一間售貨廳的小店,店裡油鹽醬醋,熟肉生肉,水果糕點,蔬菜鹹菜,樣樣齊全。
萬家福平時不問家務事,還是頭一回到這兒來。
張義蘭圍着條白圍裙和一個胖女人守看菜攤。
“義蘭。
”他招呼她。
“喲,真新鮮,怎麼今兒個你來買菜?”義蘭坐在一隻倒扣的破筐上正百無聊賴,見到他,挺高興。
“非得買菜,看看你不行?”萬家福笑着說,義蘭在這兒比在家裡對他的态度顯然要親熱。
“我有啥看頭?”張義蘭說話有點發嗲,扭頭向胖女人介紹,“李姐,這是我們胡同的萬元戶。
”語氣中不無炫耀。
“喲,是嗎,看不出來,我還以為是個大學生呢。
”
“人家本來就是大學生,辭了幹個體的。
”張義蘭仿佛生怕同事小看了萬家福。
“可不,大學生有什麼,不就掙七十六塊嗎,能當了萬元戶嗎?現在,就個體戶吃香,有本事還是幹個體。
”胖李姐羨慕地瞧着萬家福,“做啥買賣?”
“服裝。
”萬家福簡短地答,他不想多與這胖女人周旋,看看她們的菜攤,對張義蘭說:“你們的菜也太次了,怎麼賣得出去?”他順手抓起一根已經發幹了的黃瓜。
“沒人買。
”義蘭說話帶着氣,“店裡頭頭屁都不管,賣多賣少一個樣,光賠錢吧。
”
“這哪兒行,店小也得改革呀,吃大鍋飯幹不好。
”
“倒是嚷嚷改革呢,昨天公司來人開會,要把店承包給個人。
這麼個破店,虧了那麼多,誰敢應?”
“你應。
”萬家福毫不猶豫地接口,“這可是個機會。
”
“我看我們經理那熊樣,真想争口氣,可回家一琢磨,又沒膽兒了。
”
“你包,沒問題。
你們這個店經營的都是生活必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