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strong>第三章</strong>

首頁
     一顆手榴彈落在小男孩和 他爸爸中間。

    好一個場面! 可憐的小男孩,剩不下什麼, 爸爸,雙臂都沒有了。

     他們試着把孩子裝進袋子, 但很快就失望地詛咒着上帝, 因為他們能找到的 隻有一隻鞋子,一绺頭發。

     ——内諾·穆伊契諾維奇
回到阿姆斯特丹的第二天,我去了一趟系裡。

    開課還要一周,但我覺得最好先來報個到。

     “我聽說你的一個學生自殺了。

    ”秘書告訴我,同樣的語氣完全可以用來通知我課時做了調整。

     “你說什麼?”我努力擠出這一句。

     “我聽說的。

    ” “哪個學生?” “我怎麼知道?” 我真想掐死她。

     “誰告訴你的?” “你的另一個學生。

    就剛剛。

    ” 我沖下樓,跑進咖啡館,在那裡發現了奈維娜和伊戈爾。

    我從他們臉上的表情就能看出來不對勁。

     是,他們聽說烏羅什自殺了。

    不,他們不知道具體情況。

    他們聽說烏羅什的兄弟已經來阿姆斯特丹料理後事了。

    唉,他父親是戰争罪嫌疑犯,正在接受海牙國際法庭審訊。

    不,他們不知道,不知道他父親。

    烏羅什太内向了。

    我之前也注意到了。

    和我一樣,他們從沒在課堂外見過他。

     伊戈爾隻說了句:“可恥啊,同志。

    ” 剛開戰的時候有一波自殺潮。

     婆婆跟我講了一名從前線回來的士兵的故事——一個不到二十歲的男孩子——他去了一趟母校。

    他好像一整天都在操場上,拿糖果逗小孩,給他們看手榴彈長什麼樣。

    次日早晨,他的屍體散落在操場各處,一部分被炸到了樹上,被發現時依然在樹枝上。

    上課前幾個小時,他把自己炸飛了。

    老師不知道——他們怎麼會知道?——于是孩子們紛紛聚在血肉模糊的屍體旁邊。

     是的,一整波自殺潮。

    安靜、平和、不起眼的自殺,因為死亡和不幸的消息已經太多了,人們沒有多少同情心分給他們。

    在戰時,自殺是奢侈品,同情心是稀缺品。

     自殺各有各的辦法:有喝酒喝死的——這是最省錢的辦法;有嗑藥嗑死的——邊界因戰争而洞開,毒品大量湧入;或者隻是死于心碎,即心髒病和中風發作後得不到治療的委婉語,戰争期間,這兩種病像野火一樣四處蔓延。

    其他得不到治療的疾病也會放到自殺的大标題下。

    接着發生了女生自殺案,她的父親是一名塞爾維亞将軍,也是戰犯,她因恥辱而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還有一位貝爾格萊德老婦人,她在公交車進站時跌倒了。

    當時等車的人很多,踩着她的身體往車上擠,沒有一個人想到要幫忙。

    醫生們把她治好了,但剛把她送回家,她就從四樓窗戶跳了下去。

    又是恥辱。

     逃離了戰争的人也有自殺的。

    我們在柏林聽說過各種各樣的故事。

    一個波斯尼亞女人住進了精神病院,出院前一天上吊自殺。

    一個波斯尼亞難民住在難民營裡,先用枕頭悶死了妻子和兩歲的孩子,然後上吊自殺。

    在阿姆斯特丹,一名克羅地亞女人在避難中心裡點火自焚。

    他們自殺是出于委屈、絕望、害怕、孤獨和恥辱。

    靜悄悄的無名死者,數量很多,同樣是戰争受害者,盡管沒有計入戰争死難者的數字。

     不一會兒,達爾科來到咖啡館,我們從他那裡得知了細節。

    之前隻有達爾科與烏羅什維持着一定的私人關系。

    他告訴我們,烏羅什用轉輪手槍擊中了自己的太陽穴。

    搞到武器不麻煩:他隻要聯絡南斯拉夫黑手黨圈子就行。

    阿姆斯特丹充斥着南斯拉夫的武器:警方經常在公園裡碰見被丢棄的手榴彈。

    不久前就有兩個孩子誤觸手榴彈喪生。

     烏羅什扣動扳機前給公寓來了一次大掃除。

    他把自己的東西全扔了——書,衣服,每一樣,包括他射出緻命的子彈之前穿的衣服。

    他隻留下了一個黑色塑料袋。

    袋子上貼了一張便簽,便簽上用工整的大寫打印體寫着他兄弟的名字和地址。

    他是在周六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