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四十天長夢

首頁
    已是秋末冬初,但桂平西山還是一片濃綠。

    山裡潤濕的岩石上,到處都有風雅之士刻的文字。

    連理文在一塊刻着“碧雲天”字樣的岩石前停下腳步。

    這三個大字旁邊,還刻着一行較小的字:“道光壬寅秋日景山李少蓮書”。

    壬寅是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

    “七年前,就那年呀!”理文自言自語。

     那一年正值鴉片戰争,英軍打到長江,陰曆七月二十四,在英艦威裡士厘号上,清國被迫締結屈辱的《南京條約》。

    簽約前兩個半月,和理文父親十分要好的江南提督陳化成在吳淞戰死。

    同一個秋天,一個風流雅士卻在廣西山中悠閑自在地大書什麼“碧雲天”!理文輕輕搖搖頭,又慢慢邁開了腳步。

    他從廣州溯珠江而上,剛剛抵達桂平。

    珠江水系在這一帶稱作浔江。

    來迎接他的人讓他坐上肩輿,把他領到龍華寺。

    放下行李,理文便讓寺裡的小和尚帶自己去洗石庵。

    龍華寺與洗石庵上下相鄰,步行不過十分鐘。

    整潔而雅緻的洗石庵是尼姑庵,單獨建在山腳下。

    洗石庵裡,西玲早就在等着理文了。

     帶路的小和尚告訴理文,現在的桂平縣位于黔江和郁江合流的浔江邊。

    但宋代前,縣城就在這西山裡。

    洗石庵是唐末建造的尼庵。

    “從這兒往左一拐,就是洗石庵的大門。

    ”小和尚指着山道岔口。

     遮住左邊視線的岩壁,在這裡突然斷開,因此往左一拐,眼前便是另外一派風光。

    理文不禁“啊”地感歎起來。

     西玲站在洗石庵門前,戴着頭巾,身穿僧衣,雖相隔很遠,但理文一眼就認出是她。

    “上次見面還是在那一年。

    ”理文心想。

    七年前,西玲曾寄身上海的書店“斯文堂”,并在那兒生下一個藍眼睛的女兒。

    當時理文在上海,他去過那家書店。

    恰逢英軍攻陷甯波——理文想起了“碧雲天”三個字。

    門上懸着塊匾額,寫着“洗石庵”。

    兩邊柱上挂着長長的對聯,字是雕刻的,塗着金粉: 樓閣聳奇觀天外雲峰撐台石 山門凝爽氣池中煙水隔紅塵 西玲把右手高舉到頭邊,唇邊挂着親切的微笑。

     “看來很精神,太好了。

    ”理文頓感輕松,但哥哥說過西玲太精神就會出麻煩。

     “你來得正好。

    ”西玲首先打招呼。

     “您看起來精神不錯。

    ”理文在庵門前的石階下仰視着西玲。

     “理文成大人啦!在日本見到哲文了嗎?” “見到了。

    他在日本很好。

    我準備暫住在龍華寺。

    一切就有勞您了。

    ” “你父親已跟我聯系了。

    ”西玲轉過身,邁開步子。

     理文跟在她後面走進庵内。

    同樣是寺院,比起肅穆莊嚴的龍華寺,尼姑庵更精巧整潔一些,氣氛也輕松多了。

    理文進了一間可眺望遠景的房間,跟西玲面對面坐下。

    越過西玲斜斜的肩,可以看到西山蔥郁的樹,那濃綠的蔭影好似一直映照到西玲身上。

    理文有點局促。

     “跟我說說拜上帝會吧,越詳細越好。

    我到這兒來就是為了這個。

    ” “急什麼。

    你先說說日本,那是個什麼樣的國家?”西玲泛藍的眼睛炯炯有神。

    她一向好奇心強烈,不僅想知道新奇的事物,還要親自投身進去。

    她已快四十歲了,性格卻沒變。

     “洪秀全這個人,感覺很敏銳,甚至到了可怕的地步。

    ” 聊了很多日本的情況後,西玲才說拜上帝會的事。

    她從創始人洪秀全說起。

    這一帶大多把“拜”字略去,簡稱“上帝會”。

     洪秀全不是廣西當地人,而是廣東花縣人,出生于離花縣縣城不遠的福源水,後來全家遷居到縣城外,被稱為“客家”。

    “客”即非土著。

    因戰亂或其他原因離開故鄉、遷居當地的外鄉人,被稱為“客”。

    他們不是賓客,而是不速之客。

    對插戶進來的人,土著都懷有警惕心,并加以歧視。

    拿耕地來說,土著人不要的荒地才會給客家人,較好的工作都是世居在此的本地人做的,客家人隻能做條件差的工作。

    不過,不論什麼,能找到工作就是幸運的,客家人不能不做。

     因為境遇不利,客家人都非常勤奮。

    當時中國婦女一般都要纏足,從小用布緊緊裹着腳,妨礙腳的發育,成人後走起路來就搖搖晃晃的。

    但客家人很少有纏足的。

    婦女也必須要勞動,纏足會奪去身體的活動能力,他們當然不會做這種浪費勞動力的傻事。

     客家人自尊心很強。

    他們的祖先究竟因何遷移,已經是幾百上千年前的事了,誰也說不清楚。

    客家人主要從北往南遷。

    大概是那些抵抗分子在改朝換代或戰亂時,因拒絕投降而逃亡出來的吧。

    他們的祖先大多是不屈服的硬骨頭。

    明亡清興時,據說抵抗最頑強的就是客家人。

    他們不屈、勤奮,卻遭到歧視和防備。

     當然,混血兒西玲對客家人沒有絲毫偏見。

    “我在廣州見過些了解洪先生兒時情況的人,聽他們談了許多。

    據說他兒時愛生氣,做任何遊戲都要當孩子王。

    ”聽語氣便知西玲對洪秀全懷有好感。

     “據說他科考多次落榜。

    這是真的嗎?”理文問,這是在長崎聽哥哥說的。

     洪家雖是自耕農,卻隻有幾畝薄地,生活很困苦。

    洪秀全小時放過牛,七歲那年,他總算上了村塾,讀四書五經。

    他學習好,看來會有大出息,可家裡越來越窮,連村塾的學費也拿不出。

    幸好他成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