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火燒黃鶴樓

首頁
    古以來被讀書人所愛。

     關于黃鶴樓的由來,據說是曾有仙人乘黃鶴在此遊玩,而在民間,則長期流傳着這樣一個有趣的傳說: 很久以前,這裡有一家酒店,一個老頭常不花錢跑來喝酒。

    這老頭離開時,在酒店牆上畫了隻黃鶴,以表示對老闆的感謝。

    隻要人們一拍手,黃鶴就翩翩起舞,所以深受人們歡迎。

    這事太稀罕了,大批客人蜂擁而來。

    顧客源源不斷,生意興隆,酒店老闆變成了大财主。

    十年後,那個老頭又來到這裡。

    他乘坐那隻黃鶴而去。

    于是酒店老闆在這裡建造了一座樓,起名“黃鶴樓”。

     這座可俯瞰長江的黃鶴樓,曾多次被燒毀。

    這時的黃鶴樓,是乾隆元年(1736年)湖廣總督史贻直建造的。

    據文獻記載,黃鶴樓呈圓形,共三層,高十八丈,約五十八米。

    重建之後僅一百多年,據說已做了多次整修。

     城内有個不太高的山丘,名蛇山,黃鶴樓就建造在蛇山盡頭面臨長江的地方。

    看來這座建築物并不是為了紀念飛往仙界的黃鶴,也不是為了給長江中乘船而去的行人送别,而是為了軍事目的,當作瞭望台而建造的。

    雙福就常登樓觀察情況,漢陽漢口失守,盡在他眼中。

     這時,雙福已正式當上湖北提督,江南提督的職務已被解除。

     “向榮的軍隊已來到城外,如打開城門,派兵出擊,就可以夾擊。

    ”總兵常祿提議。

     但雙福閉着眼睛,搖了搖頭,隻回了一句:“不行!” 太平軍把船隻排列起來搭成浮橋,這從黃鶴樓上也看得很清楚。

     按察使瑞元建議:“浮橋一旦搭成,将對我們十分不利,應趁他們尚未搭成時發起進攻。

    ” 但雙福也隻是一句:“不行!”他已經不想再解釋原因了。

     天下雨,或起霧,對清軍有利,将領們認為這是好機會,要求出擊,雙福仍不準許。

     “不行!”雙福語氣變得愈來愈粗暴了。

     城外太平軍士氣高漲,數萬居民把要害地區告訴了他們,他們在長虹橋、李家橋等處建造炮台,這些地點都是當地人幫他們選擇的。

    不僅城外的地理,就是城裡的情況,太平軍也十分清楚;守軍駐地,軍糧所在,地形以及清軍弱點等,太平軍了如指掌。

     向榮的軍隊已在武昌城外的東郊出現,在長虹橋一帶布下陣地,十一月十七日,向榮本人也到達白木嶺,但離武昌城還很遠。

    向榮一心要打仗。

    立下戰功,就可免于懲罰。

    他在人事關系上搞不好,各方都不如意。

    在援救武昌中,他是最高指揮官,跟輔佐都司(軍隊的官職、校官級)張國梁關系還不錯。

    武昌城東有個很大的湖,名東湖,湖邊有座洪山,太平軍和向榮之間的戰鬥主要就是在這裡進行的。

    向榮一邊戰鬥,一邊等待着後續援軍到來。

     “這小子到底在想什麼!他不懂打仗嗎!”向榮跟城内聯系不上,氣得多次咒罵雙福。

     “不懂打仗的鞑虜!”這本是太平軍的語氣,向榮竟也拿來用。

    當然,這話不能罵出口。

    雙福是滿族,參加過新疆遠征軍,擔任河北和古州(貴州)總兵隻有一年多,就被提升為提督。

    而向榮,當了五年總兵才升為提督,他對此一向是不滿,怨恨。

     十一月二十八日,圍繞着洪山,雙方展開了最大規模的戰鬥。

    從湖南來的援軍已基本到齊。

    太平軍右路軍把沿途橋梁全部破壞,是以援軍這才趕到。

    據清軍密探報告說,武昌城下的太平軍,大多是剛參加的未經訓練的新兵。

     向榮把全軍分為十隊,對洪山太平軍陣地發起進攻。

     武昌城九座城門緊閉,但說不定他們什麼時候會打開城門出擊——太平軍在同向榮軍作戰時,總是有着這樣的擔心。

    而且新兵多也是事實,在嶽州參加的戰士隻走了從嶽州到武漢這一段路程,在武昌郊外參加的人連行軍也沒有經曆過。

     太平軍不得不放棄了在洪山建立的十五個據點。

    面對清軍進攻,那些未經訓練的新兵一開始就亂了陣腳。

    太平軍後退,清軍跟在後面追。

     “用那一手吧!”羅大綱命令幕僚。

    羅大綱在天地會時,多次同官軍交手,早就掌握了對付清軍的辦法。

    當會匪逃跑時,經常用一種方法來避免清軍的追擊。

    那幕僚從羅大綱會匪時代就是他的部下,所以他隻說了一聲“那一手”,幕僚就明白了。

     “前幾天就準備好了,有三大車。

    ”幕僚笑嘻嘻地答道。

     “好呀。

    一車分三次使用吧。

    ” 清軍沒有來攻羅大綱的堡壘。

    在暫時對峙期間,清軍已摸清了太平軍陣地哪裡強、哪裡弱。

    向榮當然是進攻太平軍的薄弱陣地。

    羅大綱的部隊裡有不少人是幹這一手的行家,不需指揮官下命令,他們早就做好了這種作戰的準備。

    這種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