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章 開局:并不清晰的出發

首頁
    管理網絡以及内部系統軟件的開發。

    ”“夜貓”比“小光”年紀還要小,腦子很活,曾在惠多網上開過一個名叫“夜貓客棧”的站台。

     當時,“小光”和“夜貓”都是以兼職身份參與開發的,幾人的分工為:張志東管理項目進度和成本控制,負責砍掉那些團隊想要,但是又來不及做的功能;徐鋼武負責寫後台代碼;“小光”和“夜貓”負責客戶端部分;而馬化騰會提出很多産品設想,并不斷地将細節的改進要求“壓”過來。

     日後,騰訊的創業者們常常被問及一個問題:在你們開發OICQ的時候,ICQ早已成熟并進入中國市場,而且已經有三款漢化版的ICQ産品被使用,你們是怎樣後來居上的? 原因有兩個:一是對手的麻痹與羸弱,二是技術的微創新。

     在對手方面,ICQ在被美國在線購買後,三位創始人因為不願意離開以色列而退出,财大氣粗的美國在線此時正在浏覽器市場上與微軟死磕,所以并沒有投入太多精力于ICQ。

    張志東後來曾與美國在線的高管在一個場合交流,他問對方:為什麼在購買了ICQ之後卻沒有好好經營?對方竟不知如何回答。

    至于國内的三個對手,台灣資訊人受到種種政策上的限制,始終不知道如何經營格局龐大的大陸市場,南京的北極星是一家以棋牌遊戲為主業的公司,在“網際精靈”上缺乏堅決的投入,而飛華開發的PCICQ隻是廣州信息港裡衆多服務項目中的一個,從來沒有被看成是一個戰略性的産品,國有企業的體制更是跟不上快速的疊代競争。

     在技術方面,騰訊做了幾項日後看來非常成功的微創新。

     吳宵光清晰地記得,在第一次技術讨論會上,馬化騰提出了一個聽上去與技術無關的、很古怪的問題:“我們的用戶會在哪裡上網?” 在1998年年底的美國,個人電腦已經非常普及,很多中産家庭擁有一台以上的電腦,絕大多數白領都有屬于自己的電腦。

    可是在中國,當時個人計算機普及率尚不足1%。

    全國有240萬網民,七成以上是25歲以下的青年人,他們都沒有屬于自己的專用電腦。

    1996年5月,在上海出現了第一家網吧——威蓋特電腦室,經營者購置了50台電腦,以每小時40元的費用供年輕人使用。

    到1998年年底,全國出現了将近1萬家網吧,使用價格也下降到每小時10元到15元,它們成為中國青年網民最重要的上網場所。

    在騰訊公司所在的辦公樓二樓,就有一個規模不小的網吧。

     馬化騰的問題指向了一個微妙的技術創新點:ICQ把用戶内容和朋友列表都存儲在電腦的客戶端上,“在美國,這幾乎不是一個問題,因為每個人都有一台自己的電腦,内容放在哪裡都無所謂。

    可是,在中國就大大不同了,那時還很少有人擁有自己的電腦,人們用的大多是單位或是網吧裡的電腦。

    當他們換一台電腦上線的時候,原來的内容和朋友列表就都不見了,這無疑是一件讓人非常煩惱的事情”。

    而無論是資訊人、北極星還是飛華,都沒有發現這個問題。

     徐鋼武為OICQ解決了這個痛點:把用戶内容和朋友列表從客戶端搬到了後台的服務器,從此避免了用戶信息和好友名單丢失的煩惱,任何人用任何一台電腦上網,都能找到自己的朋友列表。

    “這個技術難度其實是不大的,關鍵是我們把它當成最重要的事情來看待,适應了當時中國的上網環境。

    ”張志東日後說。

     第二個重要的創新,是在軟件的體積上。

     中國的網絡基礎建設無法與歐美國家相比,當時仍處在非常原始的窄帶狀态中,網速非常慢。

    吳宵光回憶說,那時國内還沒有綜合業務數字網(ISDN),上網是用撥号的,普遍的上網帶寬是14K、28K,54K就是很快的了,而一個ICQ軟件的體積起碼有3MB到5MB,下載一個軟件要幾十分鐘,速度之慢是可以想象的。

     這時候,吳宵光發揮了他的技術天分,對整個軟件的體積進行了有效的控制。

    張志東說:“剛剛開發完第一個内部版本的時候,全部完成隻有220KB。

    我拿給馬化騰看,他不太相信,以為肯定是沒包括動态庫打包的部分,實際上這已經是完整的獨立可運行版本了。

    ”這樣的一個版本,用戶下載隻需5分鐘左右,相對于其他的ICQ産品,無疑是殺手級的。

     另一個需要提及的創新點,在用戶層面或許無法感受到,但是對OICQ在當時的生存和發展中卻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當時,徐鋼武在設計網絡協議時果斷地采取了UDP(UserDatagramProtocol,用戶數據報協議)技術,而不是其他即時通信軟件通常所采用的TCP(TransmissionControlProtocol,傳輸控制協議)技術。

    這其中的關鍵在于,采用UDP技術的開發難度較高,但能大大節約服務器的成本,使得單台服務器可以支持更多的客戶端。

    這一創新使得當年在資金上捉襟見肘的騰訊,憑借技術上的優勢用盡量少的服務器堅持了盡可能長的時間。

     OICQ在日後被業界評價為一個不可多得的“天才産品”,宣稱其系統架構在用戶發展至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