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7章 調整:一站式在線生活

首頁
    危險的敵人,馬雲曾對媒體說:“QQ的确有點可怕,它的攻擊總是悄悄的。

    ” “全民公敵”馬化騰 2006年5月24日,騰訊發布第一季度财報,顯示調整中的公司正在走出“夢網困境”。

    在這一季度,其總收入為6.453億元人民币,比上一季度增長50.3%,比去年同期增長114.8%;毛利為人民币4.696億元,比上一季度增長62.4%,比去年同期增長136.5%;其即時通信注冊賬戶總數達到5.315億,比上一季度增長7.9%。

     漂亮的業績令股價當日漲幅達到26%,一掃一年前的頹勢。

     然而,就在業績沖高的同時,質疑與指責也随之而至。

     5月25日,就在季報公布的第二天,《21世紀商業評論》主筆吳伯凡對馬化騰進行了采訪,寫成《企鵝帝國的半徑》一文。

    這是主流财經媒體較早以“帝國”一詞來形容擴張中的騰訊,吳伯凡因而提出了一個“管理半徑”的問題。

     他寫道,騰訊的“事業”被界定為“在線生活”,這顯然是一個無遠弗屆的事業,也意味着騰訊将會“全線開戰”。

    一個僻居深圳、以單一的IM業務起家的小公司正在開疆辟土,建立虛拟世界裡的中央帝國。

    最善意的評論者也會為它擔心。

    正如我們從曆史上一個個帝國的興衰中看到的,開辟疆土是相對容易的,但如果統治能力的半徑達不到疆域的半徑的話,這樣的帝國難以持久。

    騰訊有沒有核心能力?如果有的話,它的核心能力的“發射功率”能夠覆蓋到它所有“從核心出發”的業務嗎?從業務的“空間結構”而言,所有這些業務能相互關聯且形成“衆星參北鬥”之勢嗎?從業務組合的“時間結構”而言,由“種子産業、苗圃産業、果木産業、枯木産業”形成的業務組合能相互接替、左右逢源嗎?果木産業在成為枯木産業之前,能承受如此多的種子和苗圃産業之重嗎? 很顯然,這都是一些沒有标準答案的問題。

    彼得·德魯克将企業管理視為“藝術”而非“科學”,其潛台詞便是對不确定性的警告與尊重。

    在《企鵝帝國的半徑》中,吳伯凡從經營戰略、核心能力和管理能力三個方面對騰訊提出了疑問,他的結論是,“騰訊現在看上去沒有勁敵,但其實有一個勁敵與它形影相随。

    這個勁敵就是騰訊自己,如果它把握不好它的業務半徑和管理半徑的話”。

     如果說吳伯凡是站在騰訊的立場上對其“全線開戰”的戰略提出了警示,那麼,另一位财經記者則從行業的角度給予了一個新的、更具聳動性的定義。

    2006年6月,程苓峰在他供職的《中國企業家》雜志上把騰訊視為“全行業敵人”,他的文章标題是“‘全民公敵’馬化騰”,這期雜志很快在互聯網業界被廣為傳閱。

     程苓峰是一位年輕的互聯網觀察者,他後來入職騰訊,擔任騰訊網科技頻道的主編,接着又離職成為一個獨立的自媒體人。

    他在6月發表的這篇報道“定義”了騰訊日後的輿論形象。

     程苓峰寫道:“在中國互聯網,有一個人跟陳天橋、馬雲、丁磊、張朝陽、李彥宏5個人同時過招。

    他長相斯文行止儒雅,卻被叫作‘全民公敵’,他掌管着中國市值最高的互聯網公司。

    ”程苓峰在文章的“導讀”部分就進行了這樣的描述,進而他一一列舉了騰訊所涉足的、幾乎無所不包的領域,感歎道:“其實中國互聯網橫跨多個業務線的企業不在少數,但幾乎沒有一家互聯網公司能在兩條以上的業務線中同時做到領先,除了騰訊。

    ”甚至如果把騰訊放置于全球互聯網的範圍内來觀察,它的野心也是令人吃驚的。

    “互聯網‘四大天王’谷歌、雅虎、eBay、MSN幹的所有業務,騰訊都幹了。

    ”報道稱。

     在這篇報道中,程苓峰敏銳地窺視出了騰訊多元化戰略中的一個特征:緊盯市場動态,以最快的方式複制成功者模式,利用QQ用戶優勢進行後發超越。

    他引述馬化騰的話說:“因為互聯網市場太新太快,往哪裡走都有很多可能。

    如果由自己來主導可能沒有辦法證明所選擇的就是對的,幾個月内都有很多新東西冒出來,憑什麼判斷哪個是熱點?有競争對手了,人就開始有了鬥志;看看别人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如果别人殺過來,應該怎麼辦?是硬頂,還是去别的地方迂回作戰?” 馬化騰後來将上述這段話概括為一個策略——“後發是最穩妥的方式”。

     這種後發策略,勢必造成兩種情形的出現。

     第一,騰訊會被認定為一個“模仿者”而非“創新者”。

    程苓峰寫道:“馬化騰不以為然。

    他說,我不盲目創新,微軟、谷歌做的都是别人做過的東西。

    最聰明的方法肯定是學習最佳案例,然後再超越。

    我不争第一,沒意義。

    新産品一出來就要保證穩定,不能想怎麼改就怎麼改,要慎重。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