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7章 調整:一站式在線生活

首頁
    ” 第二,騰訊以天下為敵,同時,天下以騰訊為敵。

    “無論馬化騰願不願意,幾乎所有互聯網公司都在立穩腳跟、完成原始用戶積累之後自動向騰訊宣戰。

    IM對用戶有着郵箱、遊戲等其他任何服務都無法比拟的巨大黏性,誰不眼饞?” 這兩種情形在2006年初露端倪,不過日後的演進态勢比程文所描述的還要激烈很多倍。

    程苓峰沒有來得及揭示的另外一個事實是,騰訊為了保持後發進攻的優勢,必然會在用戶資源的壟斷上不遺餘力。

    “模仿而不創新”“以天下為敵”和“拒絕開放”便成為騰訊的“三宗罪”。

     曾李青的離開 任何一家企業在其成長曆程中,都會出現若幹個“關鍵時刻”。

    它們出乎之前的規劃,然而又是主動确定的結果,它們被呈現出來的時候往往是陌生的和不可靠的,因而充滿了戲劇性。

    在這一“時刻”的選擇,展現了企業家的個人魅力及特質,并決定了這家企業在未來一段時期的命運走向。

     在我看來,在這部騰訊史上,第一個“騰訊時刻”是1999年2月10日,OICQ的發布标志着企業找到了專注的方向,在厮殺激烈的互聯網世界裡覓到了一寸生存之地。

    第二個“騰訊時刻”應該是2005年8月,“在線生活”戰略的提出意味着騰訊向全能性、生态型企業的重大轉型,它日後的所有成就及争議均奠定于此。

    如果說,在第一個“騰訊時刻”中,馬化騰展現了專業和敏銳的一面,那麼,在第二個“騰訊時刻”則展現了他的大膽與謀略。

     在每一個“關鍵時刻”,企業組織内部的業務模塊将發生權重變化,組織失衡和權力調整便必然随之出現。

    2005年秋季之後,随着新的公司戰略的制定和第二次組織架構的調整,一場人事上的地震不可避免地發生了。

    2006年2月,騰訊發布公告,任命劉熾平接替馬化騰擔任公司總裁,馬化騰仍保留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職務。

    劉熾平的工作分工為日常管理和運營。

     這一任命出乎很多觀察者的意外,這意味着之前長期負責市場和銷售事務的曾李青被邊緣化。

    到2006年的11月,曾李青向董事會提出退休,騰訊在2007年的6月對外宣布聘任他為終身顧問。

    在離開之前,曾李青請廣東的一位知名畫家畫了一幅《五馬圖》送給他的夥伴們。

    五匹神态各異的駿馬,絕塵于天地之間,寓意騰訊的五位創始人。

    馬化騰将它挂在飛亞達大廈的三樓會議室裡,騰訊内部很少有人知道它的來曆。

     在過去的8個年頭裡,曾李青與馬化騰、張志東一起構成騰訊的“鐵三角”。

    他們個性迥異,特長鮮明,馬化騰擅長産品,張志東擅長技術,曾李青擅長市場,而這三者幾乎是一家創業企業必須擁有的核心能力。

    而陳一丹總掌公司後方,許晨晔則穩定門戶網站,在中國的其他互聯網企業中,如此互補的創業組合幾乎沒有出現過。

     盡管是電信專業的出身背景,不過曾李青在行事風格上,卻更接近于傳統的制造業或服務業人士,在與外界接觸時,相比文靜腼腆的馬化騰,他更像是一個“做決定的人”。

    早年追随他開拓Q币業務的丁珂記得第一次見到曾李青時的景象:從大樓的另一頭,一個碩大的身軀搖搖晃晃地逛了過來,他嗓門很大,套着一件西裝,打着領帶,可是下面卻穿着一條齊膝藍色短褲。

    在工程師文化濃烈的互聯網公司,風格粗犷的曾李青是一個另類。

     曾李青一手打造了騰訊的市場和營銷體系,其角色很像列甯時期的紅軍創建人托洛茨基,他所領導的無線增值業務團隊一度貢獻了超過六成的收入。

    當他離開的時候,騰訊與電信運營商的關系正降到冰點,無線增值業務收入在總收入中的比例已下滑到1/4。

    很顯然,處在轉型時期的馬化騰更需要一位懂得戰略、資本運營以及有國際化視野的助手。

     曾李青在騰訊的最後一項工作,是推薦了網域公司。

    網域的創始人張岩是他的大學同學:“他在大學時候就知道玩,沒想到還玩出了名堂來。

    有一次我去湖南的網吧做調研,發現很多人在玩網域《華夏》,回來後就建議公司把它買下來。

    ”騰訊以2990萬元收購深圳網域19.9%的股權,将《華夏》改造成《QQ華夏》,這一團隊後來又開發出《英雄島》等網遊産品。

    到2010年,騰訊收購網域的全部股份。

     離職後的曾李青在休息半年後複出,創辦德迅投資,其英文名為Decent,留有很明顯的Tencent痕迹。

    據說凡是從騰訊出來的人創辦新公司,曾李青都願意聽一下他們的計劃,有機會就投資一點。

    2013年5月,他在位于深圳CBD區的卓越中心德迅投資的辦公室接待我,談及馬化騰時仍習慣用“大老闆”來稱呼,在我們交談的身後書架上,站着一隻碩大的布絨QQ企鵝。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