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我們總在思考什麼是對的。
但是現在,我們要更多地想一想什麼是能被認同的。
——馬化騰,《給全體員工的郵件》
一個行業發展得越快,它的商業模式就會越早達到極限,所以說,當下的成功抛物線經常是窄的尖峰狀。
——加裡·哈默(美國商業戰略大師),《管理的未來》
“打開未來之門”
英國曆史學家湯因比在描述了人類衆多文明的興衰之後,提出過一個意味悠長的問題:對一次挑戰做出了成功應戰的創造性的少數人,需多長時間才能經過一種精神上的重生,使自己有資格應對下一次、再下一次的挑戰?
企業是一個有思想、有欲望的物體,歲月賦予它組織及觀念上的輪廓并将其随時改變,這種感覺非常奇妙,而面對不确定性的焦慮和超越自我的挑戰,正是企業家生涯的一部分。
2009年10月,《中國企業家》記者采訪馬化騰,問:“外界最讓你難以接受的誤解是什麼?”
馬化騰考慮了良久後回答:“産品出個什麼問題,特别多的人罵你。
”
很顯然,此時的小馬哥仍然以“産品經理”自居,且從内心認定,隻要把産品做到極緻,便可以赢得用戶,其他的外部輿論侵擾大都可以置之腦後。
然而,僅僅一年後,經曆了3Q大戰的“洗禮”,馬化騰的态度發生了極大轉變。
2010年11月11日晚間,他通過内部郵件發布緻全體員工的信,内稱:“過去,我們總在思考什麼是對的。
但是現在,我們要更多地想一想什麼是能被認同的。
”
這一天是騰訊的12周年成立紀念日,公司舉辦了一場4000人規模的大型慶典,馬化騰做了即興演講,盡管場面熱烈而隆重,可是他似乎仍然言猶未盡。
慶典結束後,馬化騰沒有像其他人一樣回家或相約聚會狂歡,他驅車回到辦公室,兩個小時後發出一份題為“打開未來之門”的郵件。
“我是一個不善言辭的人,所以選擇郵件的方式與大家溝通。
”馬化騰用了非常坦率的開場白,接着他寫道:
公司成立以來,我們從未遭到如此巨大的安全危機。
這段時間,我們一起度過了許多個不眠不休的日日夜夜。
當我們回頭看這些日日夜夜,也許記住的是勞累,是委屈,是無奈,是深入骨髓的乏力感。
但是我想說,再過12年,我們将會對這段日子脫帽緻禮。
作為公司領導人,我個人有必要在此刻進行反思,并把這些反思分享給大家。
1.這不是最壞的時刻
也許有人認為,騰訊公司正在經曆有史以來最危險的挑戰。
但我想說的是,真正的危機從來不會從外部襲來。
隻有當我們漠視用戶體驗時,才會遇到真正的危機。
隻有當有一天騰訊丢掉了兢兢業業、勤勤懇懇為用戶服務的文化的時候,這才是真正的災難。
2.也沒有最好的時刻
12年來,我最深刻的體會是,騰訊從來沒有哪一天可以高枕無憂,每一個時刻都可能是最危險的時刻。
12年來,我們每天都如履薄冰,始終擔心某個疏漏随時會給我們緻命一擊,始終擔心用戶會抛棄我們。
3.讓我們放下憤怒
這段時間以來,一種同仇敵忾的情緒在公司内部發酵,很多人都把360公司認定為敵人。
但古往今來的曆史告訴我們,被憤怒燒掉的隻可能是自己。
如果沒有360的發難,我們不會有這麼多的痛苦,也不會有這麼多的反思,因此也就沒有今天這麼多的感悟。
或許未來有一天,當我們走上一個新的高度時,要感謝今天的對手給予我們的磨砺。
4.讓我們保持敬畏
過去,我們總在思考什麼是對的。
但是現在,我們要更多地想一想什麼是能被認同的。
過去,我們在追求用戶價值的同時,也享受奔向成功的速度和激情。
但是現在,我們要在文化中更多地植入對公衆、對行業、對未來的敬畏。
5.讓我們打開未來之門
現在是我們結束這場紛争、打開未來之門的時候。
此刻我們站在另一個12年的起點上。
這一刻,也是我們抓住時機,完成一次蛻變的機會。
在郵件的最後,馬化騰承諾“開放”,這是騰訊決策層第一次将之定義為戰略級的行動。
“也許今天我還不能向大家斷言會有哪些變化,但我們将嘗試在騰訊未來的發展中注入更多開放、分享的元素。
我們将會更加積極推動平台開放,關注産業鍊的和諧,因為騰訊的夢想不是讓自己變成最強、最大的公司,而是最受人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