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似性,這也可以說是一種“騰訊基因”吧。
(我們)所要思考的是,為什麼QQ成功了,而ICQ卻死掉了,微信走紅了,kik卻至今默默無聞。
對于一個應用性的社交工具,其核心的價值是用戶體驗。
就好像你所看到的,微信的很多功能都在其他軟件工具上出現過。
比如,“搖一搖”最早出現在Bump上,這個軟件是讓兩個人碰一下手機來交換名片,在中國并沒有人知道這個軟件,而我們把它移植到微信中,第一個月的使用量就超過了一個億;語音通話功能早在2004年前後就成熟了,但也是在微信上才被徹底引爆的。
因此說,在某一場景下的用戶體驗是一款互聯網産品能否成功的關鍵,而不是其他。
吳曉波:在功能的設計上,微信有很多讓人眼睛一亮的地方,而且非常的簡單幹淨,任何年齡的人一上手就會用,這樣的設計理念是怎麼形成的?
張小龍:我覺得極簡主義是互聯網最好的審美觀。
我以前就想過一個問題:“為什麼蘋果手機隻有一個按鈕?”我感覺喬布斯的性格有一點偏執,他追求一種極緻的簡潔,可能跟他的理念有關系。
他如果能用一個按鈕來實現的話,他絕對不會用兩個按鈕來實現。
“搖一搖”這個功能上線後,Pony發了一封郵件給我,說我們是不是應該仔細考慮一下,如果競争對手來模仿,會不會在上面疊加一點東西,就說他創新了。
我回複說,我們現在的這個功能已經做到極簡化了,競争對手不可能超過我們了,因為我們是做到了什麼都沒有,你要超過我們總要加東西吧,你一加,就超不過我們了。
2012年7月24日,從下午2點半到晚上11點半,張小龍在騰訊内部做了一場8個多小時的長篇演講,主題是“微信背後的産品觀”,騰訊為此開設17個分會場,同步直播。
這場馬拉松式的演講,讓張小龍成為新一代産品經理的偶像。
通過180多頁PPT,張小龍對産品經理的素養提出了極具個人色彩的解讀:
——敏銳感知潮流變化。
移動互聯網産品會從相對匮乏時代進入相對富足時代,用戶可以選擇的産品會随時日流逝而日漸增加。
産品經理若是沉溺于各種新鮮玩意兒之中,追逐新奇,很可能錯過真實的時代潮流,無法把握人群的真實需求。
——用戶感知需求。
移動互聯網的最大特點是變化極快,傳統的分析用戶、調研市場、制定産品三年規劃,在新的時代裡已經落伍。
人類群落本身也在遷移演變,産品經理更應該依靠直覺和感性,而非圖表和分析,來把握用戶需求。
——海量的實踐。
盡管移動互聯網方興未艾,目前沒有任何人可以自稱是領域内的專家,但是,這并不意味着可以寄希望于天降天才。
《異類》中提出的一萬小時定律,同樣适用于産品經理。
他們需要開展超過千次的産品實踐,才能稱得上是了解産品設計,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博而不專的積累。
美術、音樂、閱讀、攝影、旅遊等等文藝行為貌似不能直接轉化為生産力,但是合格的産品經理需要廣博的知識儲備,以此才能了解和認識大數量的人群,理解時代的審美,讓自己的所思所感符合普通用戶的思維範式。
以此為基礎,設計的産品才不會脫離人群。
——負責的态度。
擁有合适的方法論和合适的素養,成功的産品經理還應該有對自己和産品負責的态度,唯有如此,産品經理才能足夠偏執,清楚地知道自己究竟要做什麼,抵擋住來自上級和績效考核的壓力,按照自己的意志不變形、不妥協地執行産品策劃。
朋友圈、公衆号與微信紅包
2012年3月29日淩晨4點,馬化騰在騰訊微博上發了一個六字帖:“終于,突破1億!”
此時,距離微信上線僅433天。
在互聯網史上,微信是迄今為止增速最快的在線通信工具。
QQ同時在線用戶數突破1億,用了将近10年,Facebook用了5年半,Twitter用了整整4年。
4月19日,微信推出新功能“朋友圈”,使照片可分享到微信内的朋友圈;從相冊中分享到朋友圈的照片,可被微信通訊錄中的好友看到,其他好友可以對用戶分享的照片進行評論;同時,微信信息可向好友群發,還可轉發當下所在位置給好友——這為日後的電商服務提供了一個入口。
微信還宣布開放接口,支持從第三方應用向微信通訊錄裡的朋友分享音樂、新聞、美食、攝影等消息内容。
“朋友圈”的出現,對微信來說是一個醒目的轉折性路标,它意味着這款通信工具向社交平台的平滑升級,由此,一個建立于手機上的熟人社交圈正式出現。
在随後發布的微信4.2上,繼而推出視頻通話功能。
經過一年多的數度疊代,微信提供的已經不再是單純的通信服務,而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生活方式。
有觀察家評論說:“除非競品能夠提供一種更為便利和流行的模式,否則無法構成競争關系。
”
朋友圈上線的4個月後,又一個影響深遠的戰略級産品誕生了:8月23日,微信公衆平台上線。
公衆号的推出,是張小龍團隊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