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5章 微信:移動互聯時代的“站台票”

首頁
    為TalkBox的同類産品,增加了對講機功能,用戶突然變得活躍起來。

    5月,張小龍的微信新版本也及時地增加了語音聊天功能,用戶猛然間出現井噴,用戶日增數從一兩萬提高到了五六萬。

     張小龍繼續帶着團隊狂奔。

    “搖一搖”和“漂流瓶”功能相繼上線,持續的疊代讓人驚喜連連,卻也引來不同的争議。

     在一個版本上,張小龍讓同事在啟動頁上加了一句話:“如果你說我是錯的,你要證明你是對的。

    ” 在與微信的賽跑中,雷軍團隊表現出極強的戰鬥力,然而一些基礎性能力的薄弱還是在大型社交戰役中暴露了出來。

    因用戶數的激增,米聊的服務器曾在一天裡宕機5次。

    此外,由于跨地域、跨運營商等因素影響,網絡質量差距很大,經常會有某個地區的米聊用戶集體掉線的事情發生。

     到了7月,微信推出“查看附近的人”功能,用張小龍的話說,“這個功能徹底扭轉了戰局”。

    在此之前的半年裡,微信的用戶數未曾突破100萬——在騰訊内部,一個半年用戶數不能超過百萬的産品幾乎微不足道,然而,7月份之後,微信的日增用戶數一躍達到了驚人的10萬以上,而這是在沒有動用任何QQ資源的前提下實現的。

     11月,我在深圳的威尼斯酒店與馬化騰第一次見面,他教我下載微信,并用“搖一搖”的功能“互粉”。

    他告訴我,現在,微信的日增用戶數峰值達到了20萬。

    在酒席間,他下令暫停即将在京滬兩個城市投放的2000萬元廣告,然後,用極輕的聲音對我說:“微博的戰争已經結束了。

    ” 為什麼是張小龍? 就公司哲學而言,張小龍雖然被稱為“微信之父”,但微信的成功,仍然是馬化騰式的勝利:如同QQ秀、QQ空間以及網遊一樣,微信不是騰訊核心戰鬥團隊的産品。

     在2011年的下半年,馬化騰以超乎尋常的熱情關注微信的每一次疊代與用戶數變化,正是在他的決策下,偏居一隅的廣州郵箱團隊扮演了匹馬救主的“白衣騎士”。

    在最初的一段時間,面對蜂擁而至的采訪,非常不願意面對媒體的馬化騰不得不親自出馬對付:“還是我替小龍去吧,讓他專心做産品。

    ” 在深圳的MIG移動互聯網事業群走訪時,我随時都能感受到那裡的人對微信的複雜心态,至少有兩支團隊在投入類kik産品的研發,可是,由于它在功能上與QQ有太多的相似性,始終縮手縮腳而不敢決然投入,最終眼睜睜地看着微信異軍突起。

    2013年1月,騰訊高級執行副總裁、MIG總裁、在PC時代為營銷立下過汗馬功勞的劉成敏主動請辭,在北京寓所接受我的訪談時,他坦承“自己必須對這件事情負責”。

     在個人氣質上,張小龍像他酷愛的混合型煙草一樣,有着“混搭”的獨特品質。

    一方面,他對産品構建和細節打磨有着近乎偏執的愛好,而且與馬化騰一樣是一位極簡主義和直覺主義者;另一方面,他又是邁克爾·傑克遜的崇拜者,時時表現出迥異于傳統意義上的IT技術人員的文藝格調。

    他甚至認為,“産品經理永遠都應該是文藝青年,而非理性青年”。

    面對我的采訪,他亦時時流露出作為一個IT“文藝青年”的氣息。

     吳曉波:據我所知,就在你們研發微信的時候,無線業務部門也同時有幾支團隊在進行同樣的工作。

    從業務分工上看,這一産品的研發權限并不屬于你所領導的郵箱部門,但為什麼最後是你們獲得了這個機會? 張小龍:這個确實有點突然和沖突,但這個要看Pony他們怎麼看了,他們認為這個沖突是可以接受的,那就行了。

    對于一個新産品,可能從公司角度來看,畢竟我們能夠抓住這樣一個機遇更重要,而不是說怎麼樣花費資源更重要。

    從騰訊的企業文化來看,從來有内部賽馬的機制,它讓企業保持了一種面對競争的緊張性。

     吳曉波:作為一個擁有巨大流量的公司,騰訊在微信的爆發過程中,扮演了一個怎樣的角色?或者說,離開騰訊,微信還有多大的成功概率? 張小龍:騰訊包括我們自己,對流量的運用一直都比較謹慎,并不像外界所認為的那樣。

    微信剛上線的時候,一直到5月版本發布前,我在自己的QQ郵箱裡都沒有去推廣告。

    我們當時覺得,你自己沒有體現出自生長的能力,那麼做推廣其實收獲是不大的,你達到100萬用戶就是100萬用戶,它不會病毒式擴張。

    一個産品的流行要看用戶口碑,看用戶口碑自發增長的分界線,如果你沒有達到這個界限,推廣就沒有意義。

    當戰略性拐點出現的時候,騰訊的能量就發揮出來了,7月以後,無線部門對微信進行了強勢的推廣,手機QQ等産品成為巨大的流量導入來源。

     吳曉波:我記得馬化騰在接受我的訪問時,有一個觀點認為,“中國的互聯網很多是靠應用來驅動的,而不是靠技術”。

    有人說微信所有的功能,沒有一個是自主開發出來的,所以它的成功是“積木式”的,即建立在其他公司的功能研發基礎上的,你怎麼看這個觀點? 張小龍:微信與當年QQ的成功有很多的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