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的騰訊公司、尊敬的馬總拿到了‘船票’,其他人都還在琢磨。
”馬化騰稍稍更正了周的說法,他認為騰訊拿到的是一張“站台票”,“我們進去了,但競争才剛剛開始,我們還沒有坐下來的資格”。
在這3年裡,馬化騰和張小龍隻遭遇到了極其微弱的抵抗。
雷軍早早退出了與微信的競争,他轉而專注于小米智能手機,通過對喬布斯的刻意仿效,在硬件市場上成為一個炙手可熱的風雲人物。
2013年8月,馬化騰的老相識、網易的丁磊聯手中國電信推出全面拷貝微信的産品——易信,中國電信給出了短信免費和注冊即送流量的兩大優惠政策,丁磊甚至宣稱“易信的語音通話質量比微信好4倍”。
但是,易信進場實在是太遲了,用戶沒有給丁磊證明自己的機會。
中國移動在2011年9月推出了飛聊業務,它在飛信的基礎上增加了跨平台免費短信發送,并增加了語音短信的功能。
然而在兩年的時間裡,飛聊注冊用戶數隻維持在300萬的底量規模,到2013年7月,中國移動暫停了這一業務。
另外一個緊張的大佬是馬雲,在2013年和2014年,阿裡系與騰訊系互相封殺和各自結盟,上演了一場讓人眼花缭亂的對攻戰。
2013年4月,為了在戰略上抵抗微信,阿裡巴巴入股新浪微博,以5.86億美元的代價購入18%的股份。
一年後的4月,阿裡巴巴和雲峰基金宣布以12.2億美元戰略投資視頻網站優酷土豆,阿裡持股16.5%。
從而,阿裡分别擁有了社交和視頻的兩個重量級入口。
[2015年10月,阿裡巴巴以45億美元現金收購優酷土豆除阿裡巴巴已持有的股份外剩餘的全部流通股,優酷土豆(後更名為合一集團)成為阿裡巴巴旗下的全資子公司。
]
2013年10月,馬雲在阿裡體系内強力主導移動通信工具“來往”的推廣,在内部郵件中号召“用愚公之精神去挑戰×信”,他甚至直接下達指标——他自稱這是一個“馊主意”:“每個阿裡人11月底前必須有外部‘來往’用戶100個,否則年底就視同放棄公司的年終紅包。
”
11月20日,手機淘寶以“出于安全考慮”為理由關閉了從微信跳轉到淘寶商品和店鋪的通道,從而遏制了微信的滲透。
最終于2014年11月,阿裡入股的新浪微博禁止微信公衆号的任何推廣行為。
相對于阿裡的出擊,騰訊在攻防上的行動同樣十分激烈。
在2013年,微信同樣以安全為理由相繼封殺了新浪微博和“來往”的跳轉鍊接,并将支付寶從應用商店中下架。
從此,中國移動互聯網的互通性生态被徹底抛棄。
對于騰訊而言,更具有戰略意義的是,它一改過往的謹慎作風,抓住了微信不可替代的入口優勢,在資本市場上展開了淩厲的并購行動——
2013年9月18日,騰訊以4.48億美元戰略入股搜狗,并将旗下的搜索和QQ輸入法并入搜狗現有的業務中,騰訊持有新搜狗36.5%的股份。
2014年2月,騰訊以4億美元獲得大衆點評網20%的股份,在前些年的團購大戰時,騰訊曾經投資高朋,但成績卻乏善可陳,QQ空間總經理鄭志昊等人被派出擔任高管;2015年10月,大衆點評與美團宣布合并,成為一家估值約百億美元的新公司。
僅僅過了一個月,3月11日,騰訊再次發布重大投資信息,以2.14億美元現金以及其他資産對價收購京東15%的股份,并将旗下電商資産QQ網購和拍拍實物電商部門以及配送團隊整合并入京東體系。
6月27日,騰訊宣布以7.36億美元的價格收購58同城19.9%的股份,成為該公司的第一大股東。
劉熾平是這些大型投資行動的主導者,在投資京東的那些天,馬化騰的腰疾發作,但仍然堅持參與了最後的談判。
早在2005年,當馬化騰提出“希望自己的産品和服務像水和電一樣融入生活當中”時,騰訊便開始進行了多産品的布局。
不過,在很長的時間裡,騰訊堅持自主開發的路線;而開始于2013年的大舉投資,表明成型于兩年前的“以資本推進開放”的戰略的落地。
騰訊甚至痛下決心,将多年來難有起色的搜索、O2O及電商等業務從主體中剝離,轉而與各自領域的強勢公司形成結盟關系,而後者之所以願意打開資本之門,并以遠遠低于市場認知的價格讓騰訊進入,則幾乎全部是看中了微信的入口價值。
在這個意義上,騰訊其實是在資本市場上實現了微信價值的一次套現,以京東為例,在接受騰訊投資的兩個多月後,公司便在納斯達克上市,市值約為260億美元。
粗略計算,騰訊此次投資的賬面浮盈便達37億美元,投資收益率超過18倍。
作為回報,微信将它的“購物”入口直接導入京東。
騰訊與阿裡之間展開的此次并購大戰,也是當代企業史上投入最大的典範案例,經過這一輪的封殺與合縱連橫,中國的互聯網産業從群雄并立的春秋時代進入了寡頭統治的戰國時代,甚至可以說,進入了以騰訊和阿裡為盟主的G2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