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後極盛之時,盛大占據了網絡文學市場超過70%的份額,用戶量約為1.5億,占全國網民的24%。
網絡文學從誕生的第一天起,就具備了上下遊衍生的特征。
在盛大文學平台上原創的很多作品,如《甄嬛傳》《步步驚心》《裸婚時代》等,都被改編成電視劇,熱門一時。
2006年在起點中文網開始發表的盜墓小說《鬼吹燈》,通過版權出讓,先後有了漫畫版、網絡遊戲版、影視版、話劇等衍生内容。
這部小說在起點中文網上的閱讀量約2000萬,同名紙質版小說出版後的幾個月裡,4次重印,總銷量超過1000萬冊。
2010年年初,喬布斯發布iPad,移動互聯網時代轟然到來。
同年6月,中國移動的閱讀平台上線後,以其強悍的訂閱收費能力,迅速成為移動閱讀市場的王者,其年營業收入一度高達50億元。
在相當長的時間裡,騰訊内部有兩個網文内容部門,一個是騰訊網的文學頻道,另一個是QQ閱讀,兩支團隊加在一起有100多人,可是卻始終找不到突破的戰略點。
2013年年初,劉熾平将網絡閱讀業務轉入互動娛樂事業群。
就在這時,盛大文學發生了人事地震。
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争中,盛大的戰略如陳天橋的個性,數度遲疑而搖擺。
2013年3月,因兩度沖擊納斯達克上市未果以及與決策層觀點分歧,吳文輝攜起點中文網的核心創始團隊集體出走盛大。
2013年9月10日,騰訊整合麾下所有網絡文學業務,正式推出“騰訊文學”,并同時确立了其“泛娛樂業務矩陣重要組成”的定位。
2015年7月,騰訊更進一步,以50億元整體收購盛大文學,組建閱文集團,吳文輝出任CEO。
這一輪進退重組之後,中國的數字閱讀市場赫然變局。
中國移動“和閱讀”擁有最大的數字圖書版權量及最大收入,掌閱擁有最活躍的移動端用戶群,而新成立的騰訊閱文擁有文學作品數近1000萬部、創作者隊伍400萬人,幾乎拿下全部的網絡文學原創市場,三足鼎立之勢俨然生成。
從起點時代到閱文時代,13年來,中國的數字閱讀市場經曆了幾個重大的要素變化:其一,從PC端到移動端;其二,從草根閱讀到主流閱讀;其三,閱讀産品的增值模式發生變化;其四,閱讀的社交化特征越來越清晰地凸顯出來。
在吳文輝看來,未來的數字閱讀平台應該是定制型的,也就是說,不同的讀者進入一個閱讀場景後,他可以設置自己的“閱讀身份”。
進而,在持續的閱讀和搜索過程中,後台可以通過大數據的方式抓取到他的行為,從而建立識别體系。
最終,每一個人将在雲端建立自己的知識庫。
2015年年底,閱文與微信合作,開發推出“微信讀書”,這意味着閱讀社交化的試驗開始了。
四環合璧,内容生态
通過内部孵化和外部并購,騰訊在動漫和網絡文學兩個闆塊大有斬獲,從而在互聯網内容生産領域立住了腳跟。
在2014年的騰訊互動娛樂年度發布會上,程武進一步推出了泛娛樂戰略的“2.0版本”,他把這一戰略提煉為“構建以明星IP為軸心的粉絲經濟”。
在“構建明星IP”這個總體命題下,騰訊的業務思路變得更加清晰——
文學和動漫創作在講故事和樹立人物形象方面是最有效和成本最低的環節,适合作為IP的源頭。
而且,企業可以利用互聯網平台擁有海量的産品,可以讓創意不斷地湧現,讓用戶透過自己的閱讀來投票,去甄選出優質作品。
而遊戲作為最成熟的互聯網商業模式,則是IP的強力變現渠道。
但是網絡文學以及動漫作品的社會影響力相對而言不是爆發性的,一個IP的影響力的爆發,往往來自于電視連續劇或者電影,于是接下來騰訊便順理成章地跨入了影視行業。
第一個小試牛刀的案例,是與郭敬明的合作。
2014年8月,程武在上海與這位80後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