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捐款外,2015年7月,“益行家”運動捐步産品的上線,也讓更多人看到了做公益的另一種可能性。
網友在“微信運動”“QQ健康”上捐贈步數,由企業出資代捐。
在“益行家”産品形态确認的過程中,馬化騰認為,捐步應該是有門檻的,大家要通過努力才能完成這樣的一個公益行為,他提出用戶隻有行走超過10000步,才能進行捐贈。
産品上線一年,“日行10000步,健康做公益”已經成為千萬網友的習慣。
“微微的晨光還照不亮太遠的路”
2011年11月,在馬化騰的幫助下,我開始使用微信。
我發現,他是一個非常“吝啬”乃至單調的“微信朋友”。
每個月,他發送的消息從來沒有超過10條,而内容幾乎都是對騰訊新業務的極其簡潔的推介和評點,如“首個大型實驗真人秀,很大的挑戰”“已買,準備體驗延誤紅包”“滴滴再戰江湖,新品類滴滴快車,支持一把”“程序響應太慢了,要優化”……
18年來,他由一個連前同事都不太記得名字的普通程序員,成為中國互聯網不可替代的領導者和最富有的人之一。
不過,他的生活狀态似乎沒有太多變化,他仍然不喜交際,專注于每一個新産品,他的部下們仍然會在午夜時分收到他對某個細節的挑剔和建議。
這是一個善于控制自己的好奇心的人,而同時,他又能讓自己的興趣在無盡的可能性裡得到延伸,在這個意義上,他還是那個喜歡趴在望遠鏡前眺望無垠星空的南方科技青年。
2016年10月22日,在清華大學經管學院的一次對話中,馬化騰再次談及少年時的天文愛好:“看看星空,會覺得自己很渺小,可能我們在宇宙中從來就是一個偶然。
所以,無論什麼事情,仔細想一想,都沒有什麼大不了的。
這能幫助自己在遇到挫折時穩定心态,想得更開。
”
近年來,他唯一增加的社會活動是參加公益慈善,他發起了一個為先天性心髒病兒童募捐的活動,成為壹基金理事、大自然保護協會的中國理事,還參與發起桃花源基金會。
在這些場合,他與馬雲常常同席互動,外界所有關于他們的恩怨似乎都是流言。
這是一個不完美的商業故事,就好像我們從來沒有看到過完美的人生一樣,它充滿了青春的殘酷氣息,像一個朝着自己的目标呼嘯狂奔的少年,外表桀骜不馴,内心卻有着無所不在的恐懼——從誕生到我完成這部作品,它才18歲。
中國互聯網的成功與改革開放非常類似,是實用主義者的勝利。
與他們的美國同行相比,中國人也許沒有發明革命性的互聯網技術,但是他們在商業模式和用戶體驗上的努力卻是卓越的,這也是所謂的美國式優勢與中國式優勢的生動展現:美國人發明了推動進步的技術,而中國人找到了盈利的方法論。
就更廣泛的意義而言,中國互聯網人對其他領域——制造業、零售服務業、傳媒業以及金融業的滲透更加深刻,而這才剛剛開始。
在一次交流中,馬化騰很感慨地講過一段話,他說:“不管已經出現了多少大公司,人類依然處在互聯網時代的黎明時分,微微的晨光還照不亮太遠的路。
互聯網真是個神奇的東西,在它的推動下,整個人類社會都變成了一個妙趣無窮的實驗室。
我們這一代人,每個人都是這個偉大實驗的設計師和參與者,這個實驗值得我們屏氣凝神,心懷敬畏,全情投入。
”
從2013年開始,與馬化騰一起創辦騰訊的幾個老同學相繼從一線退下。
2013年,陳一丹卸任首席行政官,轉而出任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榮譽理事長。
在他的主導下,騰訊發揮社交平台的優勢,在慈善公益事業上屢屢有讓人贊歎的活動。
同時,陳一丹投資于教育。
2015年6月,中南财經政法大學将武漢學院剝離,經教育部批準,轉設為一家獨立的民辦本科大學,陳一丹首期投入20億元。
2014年9月,張志東辭去首席技術官(CTO)的職務退休,此後,他的身份是騰訊學院的一名講師。
在内部郵件中,馬化騰深情地寫道:“比技術本身更為重要的是,Tony是公司用戶價值觀的最堅持的踐行人。
在總辦會議上,Tony是最能站在用戶角度毫不妥協的人,始終保持着這份‘固執’。
Tony這份堅持,也融入了公司的強用戶導向的理念基因。
”
記得是2012年的夏天,尚未退休的張志東在他的辦公室裡接受我的訪談,在我們交談的高窗下,便是被一片綠意環繞的深圳大學。
從那裡的一位青蔥懵懂的學生到中國互聯網界最有權勢的人之一,他和馬化騰被時代的潮流所裹挾,一路跌撞前行,演繹了一段無可複制的精彩人生。
訪談結束後,張志東送我到電梯口。
電梯門開了,他突然喃喃自語說:“如果哪天騰訊遇到了更大的挑戰,也許就是新的一天開始了。
”
我還沒有回應,電梯門就緩緩地關上了,我隻來得及看到他碩壯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