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宗寺谛閑大師說
德明、聖性、聖心筆記 勝觀演述
諸善知識: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既得人身又聞佛法,先須秉正一心,至誠恭敬。何以故?此出世之妙法,非世間之文字故。且此部文字,又與諸部不同,乃十方諸佛返妄歸真之要術,曆代祖師明心見性之秘典。非經,非律,非論。然約義而談,即赅三藏。蓋此一部,始終皆談止觀,止觀即是定學,即經部攝。一部之中,重重釋辨,疑網盡除,即是慧學,即論部攝。若就止、觀二字分言之,則止即定學,觀即慧學。而修此止觀,必依止大乘自性清淨心,自性清淨,即是戒體。文中息妄歸真,攀緣永寂等語,即是戒學,即律部攝也。須知佛佛相傳,祖祖相授,即傳授此法門。所謂出生死無别路,入涅槃惟此門。明得此一法門,随用何功,頭頭是道。若或未然,難免誤入歧途。然則此一法會,其關系之重要可知矣。谛聽谛聽。善思惟之。
将講此文,先須分科判。大科分二:一總釋名題,二别解文義。釋題又分為二:一法題,二人題。“大乘止觀法門”為法題。“南嶽思大禅師”為人題。
大凡講經,一家有一家之家法,一師有一師之師承。此部乃我台宗祖師所示,老僧又為台宗子孫,自應秉承家法,先開五重玄義。謂:一釋名,二顯體,三明宗,四論用,五判教相。而釋此五重,又有通有别。七番共解謂之通,為一切經所通有故。具見《法華玄義》,茲不複出。五章各釋謂之别,約當部而别釋故。今就此大乘止觀法門五重别釋,即分五科。
(甲)初,總釋名題。分二。(乙)一,法題。二,人題。初又分五。(丙)一,釋名,二,顯體,三,明宗,四,論用,五,判教相。今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