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名句,如何點評曆代詞人之前,先來了解了解他的生平吧。
他的觀點和他的性格以及所處的曆史環境委實有莫大的關系。
王國維(1877-1927),初名德祯,字靜安,又字伯隅,号禮堂,又号觀堂、永觀,浙江海甯人。
他4歲喪母,父親王乃譽是商人,經常出門經商,對子女教育也甚嚴。
因此王國維自小養成孤僻的性格。
王國維出身書香門第,但并不熱衷于科舉,他兩次到杭州參加鄉試不中之後更加傾向于新學。
1898年甲午戰争後他到上海在梁啟超主編的《時務報》當書記校對,同時加入羅振玉辦的“東文學社”,用業餘時間師從藤田豐八等學習日文及理化等課程。
此時王國維開始接觸到西方哲學和美學思想,并開始萌生了對相關著作的濃厚興趣。
羅振玉很欣賞王國維的才學,于是在經濟上幫助他,留他在東文書社當庶務。
二人由此結下深誼。
1901年他在羅振玉資助下赴日留學,後不久因病回國。
1903年他出任南通師範學堂教員,1904年任江蘇師範學堂教員,講授心理學、倫理學及社會學,此時他開始閱讀康德、叔本華等人的著作,對其學術觀念産生了巨大的影響。
1906年,羅振玉去北京在學部做官。
王國維随之入京,任學部總務司行走,次年改任學部圖書館編譯、名詞館協調等職務。
他對叔本華、康德、尼采哲學頗有興趣,在《教育世界》發表過一批哲學論文,介紹德國哲學,又從事詞和戲曲的研究。
1908年《人間詞話》問世,1912年《宋元戲曲考》問世。
辛亥革命後,羅振玉、王國維逃到日本居住。
羅振玉對他說:現在世變很激烈,士欲可為,舍返經信古未由也。
王國維聽了羅振玉的勸告,便盡棄前學,專治經史。
他運用羅振玉的大雲書庫所藏經史、古器物、甲骨文、流沙墜簡等,經過研究寫出一批學術論文。
1916年他回到上海,應猶太巨商哈同之聘,為《學術叢編》雜志編輯,後又任倉聖明智大學教授。
他仍從事甲骨文和古史考證,和沈曾植等研讨學術,關系密切。
1923年他召為南書房行走,為已廢的清室皇帝溥儀當先生。
1924年溥儀被馮玉祥逐出紫禁城,王老先生認為這是“大辱”,悲憤之中欲以死勤王,結果在家人嚴密監視下未遂。
1927年,北伐軍即将進軍華北,北洋軍閥即将崩潰,老王恢複帝制的最後希望破滅。
這時候老王終于在留下那句著名的遺言“經此世變,義無再辱”之後,自沉于頤和園昆明湖。
正應了葛洛夫的那句話:“隻有偏執狂才能生存”,老王就是這麼一個隻認死理腦筋不拐彎的人。
說句老實話,也隻有老王這樣執著的人才真的是塊研究國學和史學的料。
前面說他不能與屈李二位齊名不假,但是尊稱他老人家一聲大師那還是不過分的。
王國維的一生剛好經曆了清王朝的覆滅。
他是個恪守傳統、拒絕革新的人,他不能理解革命,亦幻想着清廷能夠複辟成功,可惜他的願望一一破滅。
老王至死也沒有剪掉他的辮子,這在當時是少見的。
中國最後一個傳統士大夫蒼老而悲涼的背影,在一汪碧藍如玉的湖水中,漸漸的沉沒、消失,永不再現。
王國維的悲劇是那個時代的縮影,中國的古文明已經步入遲暮之年,再也經不起西方列強的摧殘和國内革命浪潮的沖擊,走向了徹底的沒落。
《人間詞話》才情高絕,但一些觀點卻失之偏頗。
老王對曆代名詞和詞人的種種看法,不僅僅源于他深厚的古詩文功底和卓然的才華,也在一定程度上源于王老先生的這種固執、保守而又帶着些偏激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