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正中詞雖不失五代風格而堂庑特大,開北宋一代風氣。中、後二主皆未逮其精詣。《花間》于南唐人詞中雖錄張泌作,而獨不登正中隻字,豈當時文采為功名所掩耶?
這一段很好玩,馮延巳落選了《花間詞》,老王不甘心有其他南唐詞人入選,翻案平反來了。
老王真乃“蜂蜜”(馮迷)也,竟然稱南唐中後主都不如馮延巳造詣精深。說句公道話,李璟已堪與馮延巳匹敵,李煜不是做皇帝的料,但卻是古今罕見的天才詞人。他仿佛隻為詞而生,後世曆代詞人能與之比肩的,寥寥數人而已。
可惜的是,老王再一次犯錯誤啦。此張泌不是彼張泌。看來大師也是人,偶爾也會憑印象行事呢。
《花間詞》成書于後蜀孟昶廣政三年(公元940年),後蜀趙崇祚編纂。這裡記錄的張泌是應當是後蜀張泌,而不是跟随後主入京的南唐張泌。李煜死于978年,離《花間詞》成書已過去将近40年。而李煜死後,張泌不僅用自己的俸祿贍養李氏子孫,每年寒食節還去後主墳前祭奠,證明他在李煜死後至少還活了數年乃至十數年。由此推斷張泌在940年時至多隻是個少年甚至還是兒童,此時他基本上不可能仕唐或者仕蜀,更不會有詞作入選《花間》。《花間》所錄張泌,是另有其人。看來大曆史學家也有失考的時候啊。
其實,《花間詞》根本就不錄南唐詞人的作品,這才是真正的原因馮詞位入選的真正原因。《花間》所錄詞作者中,除去唐代詞人,絕大部分為前後蜀詞家,隻有少數在他國。其中在五代中曾經仕于後唐者有牛希濟、和凝、孫光憲三人,牛希濟先仕于後蜀,後降于後唐;和凝先仕于後唐,後來在後晉天福五年(公元940年)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孫光憲先仕于後唐,後輔佐南平。也就是說這三人都沒有一直在後唐為官。940年成書之時,牛希濟當仍在後蜀,和凝應早先已入後晉,孫光憲已在南平,也就是說,極有可能當時這三人都不是南唐詞人。看來後蜀人民不厚道啊,盡管南唐之詞妙絕天下,他們就是死也不肯錄南唐人之詞。敵人就是敵人嘛,誰讓他們詞寫比大家都好,我就是不肯長他人氣勢,滅自己威風。
這樣看起來,李璟和馮延巳不入選《花間》是有政治因素的,而并非他們詞作不佳。不知道這個解釋,老王是否能滿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