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五十

首頁
昔人論詩詞,有景語、情語之别。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此條原稿删去)。

    詩詞以景抒情,古已有之。

    所謂景語,在古典詩詞淵源之一的《詩經》之中就多有體現。其一是比興之句。看似直接寫景,但其實是因為景緻觸動了歌者内心深處的感情,或悲或喜,或憂或怒,不一而足。類似“關關雎鸠,在河之洲”即有向往之情,“彼黍離離”有悲戚歎息之意,“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含喜悅和祝福之情等等。其二是詩中出現的景緻,多用來映襯情感,最著名的當屬“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兮,雨雪霏霏”,以喜景寫悲,以悲景寫喜,比起比興句,這是更為明顯的“景語皆情語”。而楚辭中景語亦多,《九章·涉江》中“霰雪紛其無垠兮,雲霏霏而承宇”、《九歌·湘夫人》中“袅袅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九章·懷沙》中“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等等,詩人有感而發,其中多有深情。

    及至漢詩,典型的像“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青青河畔草,郁郁園中柳”、“處所多霜雪,胡風春夏起”等等,莫不以景抒懷,或是因景起意。而後魏晉南北朝時期,景語更多。建安風骨至今讓人向往,譬如“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秋風蕭瑟,洪波湧起”、“山岡有餘映,岩阿增重陰”、“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高樹多悲風,海水揚起波”、“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等等,都在此列。晉代南北朝時期,景語蔚為大觀,陶淵明、大小謝等一大批傑出的詩人莫不是以景抒懷的高手,除去第四十五條中所舉“千古壯語”外,還有“暧暧遠人村,依依墟裡煙”、“白日淪西阿,素月出東嶺”、“析析就衰林,皎皎明秋月”、“孤月出北山,宿鳥驚東林”等等,都是情緒暗藏,為抒情之用。

    唐詩宋詞大興于當時之世,自然與之前以景抒情之作一脈相承。先說唐詩,例子不勝枚舉,若前條中“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景中的感懷之情,“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景中的禅意心境,“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景中的寥廓悲戚之意,“天階夜色涼如水”景中的幽怨之歎等等。于詞則更多,詞體更适合抒情,而其景之中更是情緻款款,例如“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一望關河蕭索,千裡清秋”、“渡頭楊柳青青,枝枝葉葉離情”、“數點雨聲風約住,朦胧淡月雲來去”、“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等等,無不是飽含情緒。

    究其原因,詩本是心聲,詩人的心靈好比多棱鏡,萬物都是通過詩人的心靈折射到詩中,呈現出不同的色彩。我悲則無景不悲,我喜則無物不喜。“一切景語皆情語”,此之謂也。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