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鄉④,則谷足;工一其鄉,則器足;商一其鄉,則貨足。
三寶各安其處,民乃不慮。
無亂其鄉,無亂其族,臣無富于君,都無大于國⑤。
六守長,則君昌;三寶完,則國安。
”
【注釋】
①與:給予,托付,引申為任用人才。
②六守:守,遵守,奉行。
此處指挑選任用臣僚的标準。
六守,即用人的六項标準。
三寶:寶,寶貴。
此處指國家經濟命脈。
三寶,即關系國家經濟命脈的三件大事。
③大:重視、發展的意思。
④鄉:行政區劃單位。
泛指城市以外的地方。
⑤都:大城邑。
國,國都,首都。
【例證】
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實行改革,并最終稱霸的過程,就是“三寶完,則國安”的最好例證。
春秋時期,社會急劇動蕩,各諸侯國之間争戰不斷。
齊桓公為争奪霸權,任用管仲進行改革。
在内政上,實行“叁其國而伍其鄙”的政策,“國”就是國都及其郊區。
“叁其國”就是把“國”劃分成二十一鄉,工商鄉六個,士(農),鄉十五個。
“鄙”就是鄉村。
“伍其鄙”就是規定三十家為一邑,設一司官;十邑為一卒,設一卒帥;十卒為一鄉,設一鄉帥;三鄉為一縣,設一縣帥;十縣為一屬,設一大夫。
全國鄉村共分為五屬,分别由五個大夫管理。
“叁其國而伍其鄙”的目的,是為了“定民之居,成民之事”。
也就是使民衆各有其居,各守其業,不許雜處或任意遷徙。
接着,管仲又進行軍制改革,實行“作内政而寄軍令”。
也就是把軍令寓于内政之中,寓兵于農,兵民合一。
把軍事組織和行政組織有機結合起來,平時生産,戰時從征。
十五個士鄉的行政組織是:五家一軌,設一軌長;十軌一裡,設一有司;四裡一連,設一連長;十連一鄉,設一良人。
與此相應的軍事組織是,每家出一人,一軌組成一伍。
由軌長率領;一裡五十人,組成一小戎,由裡有司率領;一連二百人,組成一卒,由連長率領;一鄉二千人,組成一旅,由鄉良人率領;五鄉一萬人,組成一軍,立一元帥。
這樣十五個于鄉可以組成三軍,從而擴大了兵源,增強了軍力。
管仲非常重視經濟的發展,打破了井田制的限制,采取了“相地而衰征”的措施,按照土地的好壞分等級征稅。
還規定國家經營鹽鐵事業,設立鹽官煮鹽,設立鐵官掌管制造農具,鼓勵魚鹽貿易等等。
管仲創設了“三選”制選拔人才。
規定各鄉把本鄉中有才德武功的人推選到國家中去,是第一選。
這些人經過有關部門的試用考核,将其中優秀的推薦給國君,這是第二選。
國君再親自考核,合格者任命為上卿的助手,為第三選。
為了加強國君的權力,管仲要求桓公掌握住生、殺、富、貴、貧、賤“六柄”,實行“勸之以賞賜,糾之以刑罰”。
經過上述改革,齊國實力迅速增強,為後來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時代的第一個霸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