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文韬——論治國用人的韬略 六守

首頁
    【提示】 本篇首先論述了國君失去天下的原因在于用人不當。

    接着論述了選拔人才的六條标準:仁、義、忠、信、勇、謀。

    并進一步說明應用富之、貴之、付之、使之、危之、事之等六種手段來考察,就能夠知道其是否符合這六條标準。

    然後指出國君必須控制和掌握關系到國家經濟命脈的三大支柱:農、工、商。

    最後指出:“六守長,則君昌;三寶完,則國安。

    ” 【譯文】 文王問太公道:“統治國家管理民衆的君主,其所以失去國家和民衆的原因是什麼?” 太公答道:“那是用人不慎造成的。

    君主應該做到六守、三寶。

    ” 文王問:“什麼是六守?” 太公回答說:“一是仁愛,二是正義,三是忠誠,四是信用,五是勇敢,六是智謀。

    這就是所謂的六守。

    ” 文王問:“如何審慎地選拔符合六守标準的人才呢?”太公說:“使他富裕,‘以考驗他是否逾越禮法;使他尊貴,以考驗他是否驕橫不馴;委以重任,以考驗他是否堅定不移地去完成;命令他處理問題,以考驗他是否隐瞞欺騙;讓他身臨危難,以考驗他是否臨危不懼;讓他處理突發事變,以考驗他是否應付裕如。

    富裕而不逾禮法的。

    是仁愛之人;尊貴而不驕橫的,是正義之人;身負重任而能堅定不移去完成的,是忠誠之人;處理問題而不隐瞞欺騙的,是信用之人;身處危難而無所畏懼的,是勇敢之人;面對突發事變而應付裕如的,是有智謀的人。

    君主不要把三寶交給别人,如果交給别人,君主就會喪失自己的權威。

    ” 文王問:“您所指的三寶是什麼?” 太公答道:“大農、大工、大商,這三件事叫做三寶。

    把農民組織起來聚居在一地進行生産,糧食就會充足;把工匠組織起來聚居在一地進行生産,器具就會充足;把商賈組織起來聚居在一起進行貿易,财貨就會充足。

    讓這三大行業各安其業,民衆就不會尋思變亂。

    不應打亂這種區域結構,不要拆散居民的家族組織。

    使臣民不得富于君主,城邑不得大于國都。

    具備六守标準的人得到重用,君主的事業就能昌盛發達;三寶發展完善,國家就會長治久安。

    ” 【原文】 文王問太公曰:“君國主民者,其所以失之者何也?” 太公曰:“不慎所與①也。

    人君有六守、三寶②。

    ” 文王曰:“六守者何也?” 太公曰:“一曰仁,二曰義,三曰忠,四曰信,五曰勇,六曰謀,是謂六守。

    ” 文王曰:“慎擇六守者何?” 太公曰:“富之而觀其無犯,貴之而觀其無驕,付之而觀其無轉,使之而觀其無隐,危之而觀其無恐,事之而觀其無窮。

    富之而不犯者仁也,貴之而不驕者義也,付之而不轉者忠也,使之而不隐者信也,危之而不恐者勇也,事之而不窮者謀也。

    人君無以三寶借人,借人則君失其威。

    ” 文王曰:“敢問三寶?” 太公曰:“大③農、大工、大商,謂之三寶。

    農一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