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龍韬——論軍事組織 立将

首頁
    。

    ’ 君許之,乃辭而行。

    軍中之事,不聞君命,皆由将出。

    臨敵決戰,無有二心。

    若此則無天于上,無地于下,無敵于前,無君于後。

    是故智者為之謀,勇者為之鬥,氣厲青雲,疾若馳骛⑤,兵不接刃,而敵降服。

    戰勝于外,功立于内,吏遷士賞,百姓歡悅,将無咎殃。

    是故風雨時節,五谷豐熟,社稷安甯。

    ” 武王曰:“善哉!” 【注釋】 ①鑽靈龜:即占蔔。

    在商周時每遇重大事情,總要求神問蔔。

    其方法是用燒紅的小銅棍炙烙龜甲或獸骨,觀察骨甲的裂痕以決定吉兇。

     ②斧钺(yuè)斧,斧頭。

    钺,較寬大的斧。

    斧钺都是古代軍中行刑的兵器,軍權的象征。

     ③二心:懷有異心,不忠心耿耿。

     ④疑志:志存疑慮,猶豫不決。

     ⑤馳骛(wù):奔馳的駿馬。

    馳,車馬疾馳。

    骛,交馳、迅急。

     【例證】 “軍不可從中禦”,“軍中之事,不聞君命,皆由将出”,給予将帥以充分的信任和機動指揮的權力,是作戰指揮上的一條極其重要的原則。

    否則,如果國君從中幹預掣肘,對待帥采取不信任的态度,必然會幹擾前線将帥的決心和計劃,從而導緻戰争的失敗。

    古今中外這方面的經驗教訓很多,魏文侯任賢拒讒、臨陣不易将就是一個典型例證。

     東周威烈王十八年(前408年),魏文侯任命樂羊為大将,率軍讨伐中山國,樂羊率領軍隊攻入中山國後,遇到了頑強的抵抗,進展十分緩慢,用了一年時間,仍沒有取得勝利。

    因此國内流言四起,蜚語紛紛。

    有人說:“樂羊無能,應盡早撤換,以免勞民傷财,徒損國威。

    ”有人說:“樂羊本是将才,久戰不決,必定是别有用心,用意拖延。

    ”更有人說:“樂羊是利用時間争取民心,以便在滅亡中山後自立為王。

    ”還有不少人上書說:“常言虎毒不食子,而樂羊竟能忍心吞食自己的親生骨肉,這種人如不趁早撤換,必将養虎為患。

    ”魏文侯聽到這些流言蜚語,看了這類奏章,心中暗想,樂羊在開始進攻中心國時,他的兒子被中山國王烹殺,并将羹湯送給樂羊,樂羊毫不遲疑地盡飲一杯。

    這一舉動,隻是為了表明對我的忠誠和必勝的決心,這樣的人決不會背叛我。

    我如輕信流言,臨陣易将,不僅會使大将蒙冤,更重要的是贻誤軍機。

    于是,便将那些奏章放入一個匣子中,照舊給樂羊補充兵員,輸送給養,支持樂羊繼續進攻。

    随着時間的推移,檢舉樂羊的奏章也越來越多,魏文侯認定全是捕風捉影的不實之辭,照例放入匣中。

    時經三年,檢舉信件竟裝滿了整整一個匣子。

     樂羊苦戰三年,終于取得勝利,滅亡了中山國。

    他帶領軍隊回朝後,魏文侯張燈結彩,大擺宴席,慶賀勝利。

    在宴會上,樂羊自覺勞苦功高,滿臉喜色,頻頻舉杯,并等待文侯封賞。

    但文侯絕口不提封賞之事,直到宴會結束時,才令人送給樂羊一個匣子。

    樂羊認定封賞定在匣中,興高采烈地回到家中,打開匣子一看,既無加官晉爵的诏旨,也沒有金銀珠寶之類的貴重物品,隻有滿滿一匣書信。

    樂羊看完全部書信,心情激動不已,自言自語地說:“沒有文候的信任和支持,我樂羊早就身陷囹圄,哪能得到今夫的戰功呢?”随即穿上朝服來到王宮,一見文侯納頭便拜:“微臣淺薄無知,隻想到自己出生入死的功勞,卻不知大王信任和支持的重大作用。

    如今才知滅亡中山全靠大王的英明決策,樂羊不過略盡犬馬之勞而已!”魏文侯見樂羊收斂了恃功倨傲的情緒,才重重地獎賞了他。

    魏文侯任賢拒讒、信任将帥的事迹,常為後人所稱道。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