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龍韬——論軍事組織 将威

首頁
【提示】

    本篇首先提出了“将何以為威,何以為明,何以禁止而令行”的問題。接着回答道:“将以誅大為威,以賞小為明,以罰審為禁止而令行。”最後強調:“刑上極,賞下通,是将威之所行也。”

    【譯文】

    武王問太公說:“将帥用什麼辦法來樹立威信?用什麼辦法來體現聖明?用什麼辦法做到有禁必止,有令必行?”

    大公答道:“将帥通過誅殺地位高貴的人來樹立威信,通過獎賞地位低下的人來體現聖明,通過審慎而嚴明的賞罰做到有禁必止,有令必行。因此,殺一人而能使全軍震駭的,就殺掉他;賞一人而能使全軍高興的,就獎賞他。誅殺貴在誅殺地位高貴的人,獎賞重在獎賞地位低下的人。能誅殺那些官高位顯擔當重要職務的人,是刑罰能觸及最上層;能獎賞牛僮、馬夫、飼養人員等地位低下的人,是獎賞能達到最下層。刑罰及于最上層,獎賞達到最下層,這就是将帥的威信得以樹立,命令能夠執行的原因所在。”

    【原文】

    武王問太公曰:“将何以為威?何以為明?何以為禁止而令行?”

    太公曰:“将以誅大①為威,以賞小②為明,以罰審③為禁止而令行。故殺一人而三軍震者,殺之;賞一人而萬人說者,賞之。殺貴大,賞貴小。殺其當路④貴重之臣,是刑上極也;賞及牛豎⑤、馬洗⑥、廄養之徒,是賞下通也。刑上極,賞下通,是将威之所行也。”

    【注釋】

    ①誅大:誅殺地位尊貴的人。

    ②賞小:獎賞地位低微的人。

    ③審:審慎。此處意為适當。

    ④當路:指執掌大權、身居要職。

    ⑤牛豎:牧牛的僮仆。

    ⑥馬洗:馬夫。

    【例證】

    軍隊要步調一緻,令行禁止,離不開嚴明的軍紀。而嚴明的軍紀又必須依靠賞與罰這兩種手段來保障。賞與罰的原則是公正嚴明,罰不避親,賞不避過,“刑上極,賞下通”。唐朝開國皇帝李淵在運用獎賞手段時,做得頗為成功。

    隋朝末年,天下紛擾,群雄并起,各霸一方。鎮守太原的李淵,乘機起兵,與群雄争奪天下。所屬州縣陸續響應,廣大民衆紛紛前來應募,旬日之間就招募了一萬多人。李淵對這些人不分貧富貴賤,統統以義士相稱。由于李淵平等待人,部隊很快發展到三萬多人,且部隊内部和睦相處,關系融洽,大家和衷共濟,團結一心。

    公元617年7月,李淵留下四子元吉鎮守太原,親率三萬人馬向隋部長安進軍。進至山西霍邑時,遇到隋将宋老生的抵抗。時值陰雨連綿,道路泥濘,糧饷供應困難,加上傳來突厥進攻太原的消息,李淵顧慮重重,打算回師太原,待機再舉。在一部分兵力己開始北撤時,李世民說服李淵收回了撤兵的命令。八月,天氣晴朗,李淵率軍一戰取勝,斬殺宋老生,攻克霍邑,為向長安進軍打開了通路。

    李淵進入霍邑城後,立即下令各部評議軍功。這時有人提出:“雖然軍中統稱義士,但義士裡面畢竟有貧富貴賤之别,獎勵軍功,難道主人和奴隸也能一樣對待嗎?”李淵一聽此言,暗自思忖:在我身邊英勇作戰、屢建功勳的錢九隴和樊興等人都是奴隸出身;女兒留在關中,因得到家奴馬三寶的幫助召募部衆,己發展到數萬人;再者軍中應募的奴隸為數衆多,且作戰都十分勇敢,如果在獎勵軍功時不能一視同仁,必将使他們心灰意冷,削弱部隊的戰鬥力。于是,李淵當衆宣布:“兩軍争戰中,刀槍箭矢從不分貧富貴賤,因此獎勵戰功也應一視同仁,論功行賞!”号令一出,全軍上下無不歡呼雀躍。

    由于李淵堅持貫徹論功行賞一視同仁的政策,極大地鼓舞了廣大參戰奴隸的鬥志,他們英勇奮戰,為唐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有些奴隸出身的人,因屢建戰功而獲得了很高的封賞。如錢九隴後來升任眉州刺史、巢國公,樊興則升任左監門大将軍、襄城郡公,馬三寶升任左骁衛大将軍。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