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龍韬——論軍事組織 軍勢

首頁
    【提示】 本篇論述的是作戰指揮的一般原則。

    有以下幾個要點:一是因敵因情用兵,靈活機動,不拘一格,即“勢因于敵家之動,變生于兩陣之間,奇正發于無窮之源”。

    這樣才能争取戰争的主動權。

    二是未戰先勝,不戰而屈人之兵,即“善戰者,不待張軍”,“善勝敵者,勝于無形;上戰無與戰”。

    三是把握作戰指揮中事、用、動、謀四個環節。

    “事莫大于必克,用莫大于玄默,動莫神于不意,謀莫善于不識”。

    四是偵察判斷弄清敵情,否則,“未見形而戰,雖衆必敗”。

    五是指出“用兵之害,猶豫最大;三軍之災,莫過狐疑”。

    作戰的指揮者必須“見利不失,遇時不疑”,緊緊把握住戰機。

    六是兵貴神速,進攻速勝,“疾雷不及掩耳,迅電不及瞑目”,這樣就能“當之者破,近之者亡”,無人能夠抵禦。

     【譯文】 武王問太公說:“進攻作戰的原則是什麼?” 太公答道:“作戰的态勢要根據敵人的行動而決定,戰術的變化産生于敵我雙方的臨陣對壘,奇正的運用來源于将帥無窮的智慧和思考。

    所以,最重要的機密不能洩露,用兵的謀略不可言傳,況且機密極為重要隻能藏于心中而不能表現為論論,軍隊的部署和運用隻能隐秘而不可暴露于敵。

    倏然而去,忽然而來,獨斷專行而不受制于人,這就是用兵的原則。

    敵人聽說我軍興兵,就會商議應對之策;敵人發現我軍行動,就會設計對我算計圖謀;敵人了解我軍企圖,我軍就會陷入困境;敵人摸清我軍規律,我軍就會遭遇危險。

    所以善于用兵的,取勝于軍隊動用之前;善于消除禍患的,能夠消除禍患于未然;善于打勝仗的,能夠取勝于無形之中。

    最高明的作戰是不戰而使敵人屈服。

    因此,經過白刃相交殊死拚搏而取勝的,不是良将;在失敗之後再來設置守備的,不是智士;智慧與一般人相同的,不能稱為國師;技藝與一般人相同的,不能稱為國工。

    用兵最重要的莫過于所攻必克,作戰最重要的莫過于保守機密,行動最重要的莫過于出其不意,計謀最重要的莫過于神妙難測。

    凡是未戰而先勝的,都是先示弱于敵,然後進行決戰。

    這樣便可事半而功倍。

     聖人觀察天地的變化,反複探求其運行的規律,根據日月的運行,季節的變化,晝夜的長短,推斷出事物變化的普遍規律。

    萬物的生死,取決于天地的變化。

    所以說,沒有弄清戰争的形勢就貿然作戰,雖然軍隊衆多,也必定失敗。

     善于指揮作戰的人,按兵待機不被假象所幹擾,看到有勝利把握就進攻,沒有獲勝的可能就停止。

    所以說,不要恐懼,不要猶豫。

    用兵的害處,最大的是猶豫;軍隊的災難,最大的是狐疑。

    善于打仗的人,看到有利的情況決不放過,遇到有利的戰機決不遲疑。

    否則,失掉有利條件放過有利戰機,自己反而會遭受禍殃。

    所以,明智的指揮者抓住戰機就不放過,機智的指揮者一經決定就絕不遲疑。

    所以投入戰鬥才能象迅雷使人不及掩耳,象閃電使人不及閉目,前進有如驚馬奔馳,作戰有如狂風迅猛。

    阻擋它的就被擊破,靠近它的都被消滅,這樣的軍隊誰還能抵抗呢? 将帥用兵,能不動聲色而胸有成竹的叫做神,情況未明而洞察端倪的叫做明。

    所以,掌握了神明的道理,作戰就沒有勢均力敵的對手,天下就沒有敢于作對的敵國。

    ” 武王說:“您說得好啊!” 【原文】 武王問太公曰:“攻伐之道奈何?” 太公曰:“勢①因于敵家之動,變生于兩陳之間,奇正發于無窮之源。

    故至事不語,用兵不言。

    且事之至者,其言不足聽也;兵之用者,其狀不足見也。

    倏②而往,忽而來,能獨專而不制者,兵也。

    夫兵,聞則議,見則圖,知則困。

    辨則危。

    故善戰者,不待張軍③;善除患者,理于未生④;善勝敵者,勝于無形;上戰,無與戰。

    故争勝于白刃之前者,非良将也;設備于已失之後者,非上聖也;智與衆同,非國師也:技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