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衆同,非國工⑤也。
事莫大于必克,用莫大于玄默⑥,動莫神于不意,謀莫善于不識。
夫先勝者,先見弱于敵,而後戰者也,故事半而功倍焉。
聖人征⑦于天地之動,孰知其紀,循陰陽之道而從其候⑧,當天地盈縮⑨因以為常。
物有死生,因天地之形。
故曰,未見形而戰,雖衆必敗。
善戰者,居之不擾,見勝則起,不勝則止。
故曰,無恐懼,無猶豫。
用兵之害,猶豫最大。
三軍之災,莫過狐疑。
善戰看見利不失,遇時不疑。
失利後時,反受其殃。
故智者從之而不釋⑩,巧者一決而不猶豫。
是以疾雷不及掩耳,迅電不及瞑目。
赴之若驚;用之若狂;當之者破,近之者亡,孰能禦之?
夫将,有所不言而守者⑾,神也;有所不見而視者,明也。
故知神明之道者,野無衡敵,對無立國。
”
武王曰:“善哉!”
【注釋】
①勢:底本作“資”,疑誤,據《武經七書彙解》校改。
②倏:忽然。
③張軍:展開軍隊,列陣變質。
張,伸展,展開。
④理于未生:意為防患于未然。
理,治理,處理。
⑤國工:一國的能工巧匠。
⑥玄默:緘默不言,即保守秘密,不暴露自己的企圖。
⑦征:征候。
引申為觀察,揣度。
⑧候:征兆,契機。
⑨天地盈縮:指自然界的盛衰變化,如四季的更疊、日月的盈虧等等。
⑩釋:放開,放過。
⑾山守:保守,指胸有成竹,老謀深算。
【例證】
“用兵之害,猶豫最大;三軍之災,莫過狐疑”,這是曆代兵家極為重視的至理名言。
将領在指揮作戰時,能否根據敵我雙方的情況沉着,冷靜、果斷正确地下定決心、對部隊的行動和作戰的勝負有着重大的關系。
如果将領優柔寡斷,當斷不斷,必然坐失良機。
因此,猶豫不決是作戰指揮的大忌,而剛毅果斷則是奪取勝利的重要保證。
隻有“見利不失,遇時不疑”,緊緊把握住稍縱即逝的戰機,才能奪取戰争的勝利。
李世民擊敗劉武周的事例,充分說明了這一論斷的正确性。
大業十三年二月,劉武周殺馬邑太守王仁恭,起兵依據突厥,被突厥封為“定楊可汗”。
劉武周自稱皇帝,改元天興。
武德二年(619年)三月,在突厥的支持下,劉武周南侵并州(治晉陽),四月接受大将宋金剛的建議,“入圖晉陽,南向以争天下。
”宋金剛率兵兩萬,“又引突厥之衆,兵鋒甚盛”。
相繼攻陷唐并州、介州、浍州、晉州等地,關中大震,“人情崩駭,莫有固志。
”在此險惡形勢下,李淵打算放棄河東之地,謹守關西。
李世民堅決反對,認為“太原工業所基,國之根本,河東殷實,京邑所資”,不能“舉而棄之”,并主動請纓,率師三萬前往讨伐。
十一月,正值隆冬季節,李世民率軍自龍門渡河,在柏壁(绛州西南)紮營,與宋金剛對壘相持。
針對敵“懸軍千裡,深入吾地,精兵骁将,皆在于此”的實際情況,李世民采取了堅壁不戰以挫其銳的方針,僅令偏師乘間抄掠敵軍。
經過長達五個月的對壘相持,敵軍氣勢日衰,供應困難,運輸線又被唐軍切斷。
武德三年二月,宋金剛被迫後撤,李世民率軍尾追,一晝夜行軍二百餘裡,戰鬥為數十回合。
進至高壁嶺時,由于長途奔襲,連續作戰,士卒饑疲交加。
總管劉弘基執馬而谏說:“糇糧已竭,士卒疲頓,願且停營,待兵糧鹹集而後決戰。
”但是李世民卻說:“功者,難成易敗;機者,難得易失。
金剛走到汾州,衆心己沮。
我反其未定,當定其勢逐之,此破竹之義也。
如更遲留,賊必生計,此失機之道。
”于是李世民“策馬而去,諸軍乃進”,最後“直驅金剛,賊衆大潰。
”
劉武周得知全軍潰敗,便帶了百餘騎親信,從太原逃走,投奔突厥,唐失地全部收複。
此戰,李世民堅壁待機,當戰機出現時,又能堅決抓住,終于取得了最後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