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虎韬——論戰争環境以及武器與布陣 軍略

首頁
    均為古代的渡河器材。

     【例證】 “凡三軍有大事,莫不習用器械”。

    人和武器的有機結合,才能構成現實的戰鬥力。

    在渡過江河作戰時,離不開橋梁等裝備器材。

    宋初渡江滅亡南唐就是這樣的一個例證。

     宋朝建立後,先後翦滅了南平、武平、後蜀、南漢四大割據勢力,占據了長江上遊、中遊和下遊江北地區以及珠江下遊地區,并控制了建都于杭州的吳越,在戰略上形成了對南唐的四面包圍。

    南唐後主李煜,在宋滅南漢之後,深感局勢危急,遣使主動削去南唐國号,稱江南國主,表示臣服宋朝。

    但同時又暗地募兵備戰,企圖利用長江天險,阻止宋軍南下,保持苟且偷安的局面。

    宋在滅南漢後,對江南己是志在必得,認為“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不允許南唐繼續存在下去。

    因此,立即從各方面進行進攻南唐的準備工作。

    開寶五年(972年)初,用離間計除掉了南唐重要将領林仁肇。

    開寶六年四月,以重修天下圖經為名,派使向南唐索取諸州圖志,以了解江南山川形勢,屯戍交通、戶口多寡等情況。

    宋太祖趙匡胤很早就開始制造戰船,訓練水軍,并經常檢閱水戰演習。

    開寶七年七月,采納江南人樊若水(一作樊作冰)的建議,在荊湖造巨艦戰船數千艘,以備波江時架設浮橋,用于水戰。

    九月,各路宋軍十萬人馬向荊南集結待命。

     在一切準備就緒後,趙匡胤發兵讨伐南唐。

    十月,京師水軍沿汴、淮向江南進發,荊湖水軍攜帶預作浮橋用的艦船沿長江靠北岸一側順江東下。

    南岸唐軍以為宋軍是例行巡江,未加阻擊,因而未軍順利通過南唐屯兵十萬的要地湖口。

    宋軍突然渡過長江,襲占峽口寨(今安徽貴池西),水陸并進,直取池州。

    在石碑口(今安徽安慶西)把巨艦大船連接起來,按照采石礬一帶江面寬度,試搭浮橋,獲得成功。

    然後繼續東下,攻取長江下遊重要渡口采石礬(今安徽馬鞍山市長江東岸)。

    十一月,宋軍将石碑口試搭的浮橋移至呆石矶,“系纜三日而成。

    不差尺寸,大兵過之,如履平地。

    ”江北宋軍迅速跨過長江,直撲南唐都城金陵(今南京)。

    當宋軍在采石矶架設浮橋時,南唐君臣認為自古以來,未聞此事,不過兒戲而已,僅派二萬人迎擊宋軍,但被宋軍擊敗。

    宋軍主力渡過長江後,立即發起猛烈進攻,開寶八年正月,在秦淮河(經金陵城西南)擊敗南唐軍十餘萬人,并擊敗溯江而上企圖奪取采石矶浮橋的江南水軍。

    進圍金陵。

    十一月宋軍發起總攻,金陵城破,李煜投降。

    南唐滅亡。

     滅亡南唐是北宋統一南方的最後一戰,也是當時規模最大的一次江河作戰。

    宋軍的勝利,是因為“慮先設”、“器械備”。

    “教素信”、“士卒習”。

    長江自古号稱天塹。

    南北相戰曆來以渡江為難。

    宋重視制造船艦和水軍的訓練,由于準備充分,特别是采納了樊若水預制浮橋之策,對保證宋軍主力迅速渡江起了很大作用。

    樊若水對采石矶一帶地形非常熟悉,往來大江南北數十次,對一年四季的水位變化和兩岸廣狹了如指掌,從而才得以預造出“不差尺寸”的浮橋。

    這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确實難能可貴,成為我國古代戰争史上的一個創舉。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