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本篇論述了在江河湖沼地帶作戰時必須準備的各種裝備器材。
首先強調了“凡帥師将衆,慮不先設,器械不備,教不素信,士卒不習”,難以取得戰争的勝利。
接着,分别論述了攻城圍邑、行軍宿營、越過溝塹、渡過江河等等所應準備的各種裝備器材。
最後指出:“三軍用備,主将何憂?”即隻要器械準備周全,訓練精熟,就能夠赢得戰争的勝利。
【譯文】
武王問太公說:“領兵深人敵國境内,遇到深溪大谷和難以通過的河流,我軍尚未完全渡過,忽然天降暴雨,洪水湧來,水位大漲,後面的軍隊被水隔斷,既沒有船隻、橋梁、又沒有堵水用的草料物資。
在這種情況下,要使全軍渡過,使軍隊不至滞留太久,應當怎麼辦?”
太公答道:“大凡率領軍隊作戰,如果計劃不預先拟定,器械不事先準備,平時訓練沒有落實,士卒技術不熟練,就不能算是王者的軍隊。
凡是軍隊有大的軍事行動,沒有不訓練士兵熟練使用各種器械的。
如攻城圍邑,就用轒辒、臨車和沖車等各種攻城戰車;觀察城内敵情,就用登高的雲梯和瞭望敵人動靜的飛樓;三軍前進和駐紮,就用武沖、大橹等戰車在前後掩護;斷絕交通,遮隔街道,就用勇敢而有技術的士卒使用強弩控制兩側;設置營壘,就在四周布設天羅、武落、行馬、蒺藜等障礙器材;白天就登上雲梯瞭望遠方,并設置五色旌旗報告敵情;夜晚就點燃煙火,并擊響雷鼓、敲動鼙鼓、搖動大铎、吹響鳴笳,作為指揮信号;跨越溝塹,就用飛橋、轉關,辘轳、鉏铻等器械;渡越大河,就用天潢、飛江等船隻;逆流而行,就用浮海、絕江等器材。
三軍所需的器材用具都己齊備,主将還有什麼可憂慮的呢?”
【原文】
武王問太公曰:“引兵深入諸侯之地,遇深溪大谷險阻之水,吾三軍未得畢濟,而天暴雨流水大至,後不得屬于前,無有舟梁①之備,又無水草之資。
吾欲畢濟,使三軍不稽留,為之奈何?”
太公曰:“凡帥師将衆,慮不先設,器械不備;教不素信,士卒不習。
若此,不可以為王者之兵也。
凡三軍有大事,莫不習用器械,攻城圍邑,則有轒辒、臨沖②;視城中則有雲梯、飛樓③;三軍行止,則有武沖、大橹,前後拒守;絕道遮街,則有材士強弩衛④其兩旁;設營壘,則有天羅、武落⑤、行馬、蒺藜;晝則登雲梯遠望,立五色旌旗;夜則設雲火萬炬,擊雷鼓,振鼙铎,吹鳴笳⑥;越溝塹,則有飛橋、轉關、辘轳、鉏铻;濟大水,則有天潢、飛江;逆波上流,則有浮海、絕江⑦。
三軍用備,主将何憂?”
【注釋】
①梁:橋、橋梁。
②轒辒(fěnwēn):古代用于攻城的一種車輛。
其形制下設四輪,上蒙以皮革,中可容十人,往來運土填塹。
臨沖:攻城器械的名稱。
臨車是從上視下的車輛,沖車為沖幢城門的戰車。
③雲梯:古代攻城時用來攀登城牆的長梯。
飛樓:用以登高觀察城中敵情的望樓。
④衛:底本作“沖”,疑誤,據《武經七書彙解》校改。
⑤武落:即虎落,繩索和木樁。
⑥笳:古管樂器名。
⑦浮海、絕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