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虎韬——論戰争環境以及武器與布陣 金鼓

首頁
    或薄⑤我壘,吾三軍大恐,擾亂失次,離其處所,為之奈何?” 太公曰:“分為三隊,随而追之,勿越其伏。

    三隊俱至,或擊其前後,或陷其兩旁,明号審令,疾擊而前,敵人必敗。

    ” 【注釋】 ①霖雨:連綿的人雨。

     ②誰何:指以口令相問答。

    在警戒區内,每人都用暗号口令以相識别。

     ③以号相命:通過号令互相聯絡,傳達命令。

     ④屯:聚。

    此處指一個駐軍單位。

     ⑤視:底本作“親”,疑誤,據《武經七書直解》校改。

     ⑥薄:逼近、逼迫,此處指發起進攻。

     【例證】 加強警戒,嚴為防備,這是防止遭敵襲擊的一般要求,所謂“以戒為固,以怠為敗”。

    秦軍在崤山之戰中失敗的原因就在于沒有加強警戒和防範。

     秦穆公憑着日漸強盛的國力,企圖争霸中源,但其東出道路卻被晉國所扼而難以東進。

    周襄王二十四年(前628年)四月和十二月,鄭文公和晉文公相繼病逝,秦穆公得知消息,決定乘機出兵越晉境偷襲鄭國。

    主政大夫霆叔認為,師出無名,“勞師以襲遠,不易成功。

    我軍越千裡以襲人,鄭必知之。

    我軍勞而力竭,而攻敵之有備,實無成功之望。

    ”但秦穆公一心想稱霸中原,一意孤行。

    任命孟明視為大将,西乞術、白乙丙為副将,率軍伐鄭。

    晉襄公為維護晉國的霸業,決定乘機打擊秦國。

    因秦軍往返必經過晉國的崤山,此山峻壁絕澗,唯東、西二崤間有一蜿蜒小道。

    晉國确定先不驚動秦軍以驕其志,待其疲憊回師時,将其殲滅于靖山險隘地區。

     十二月,秦軍出雍都(今陝西鳳翔南),穿越崤山隘道,偷越晉國南境,于次年二月抵達距秦約千裡的滑國(今河南偃師),與鄭國商人弦高相遇。

    弦高斷定秦軍必是襲鄭,便冒充鄭國使臣,假借鄭君之命,犒勞秦師,同時派人連夜趕回鄭國報告。

    孟明視上當受騙,以為鄭國已有防備,原打算突襲鄭國的計劃己難以實現,于是乘便夜襲滑國,掠奪大量财富和女子西歸。

     晉國偵知秦師返歸,即命先轸為大将,率軍秘密趕至的山,并聯絡。

    當地羌戎,埋伏于隘道兩側。

    為激勵士氣,晉襄公戴孝親自前往督軍。

    秦軍因東出途中未遇晉軍任何阻擊而傲饅松懈,孟明視等不作任何警戒和防範,率軍徑入崤山。

    因長途跋涉,車輛重載,部隊行動遲緩,加上道路崎岖狹窄,行軍十分困難。

    四月十三日,晉軍見秦軍全部進入設伏地域,突然發起猛攻,秦軍首尾不能相救,被截為數段。

    晉軍大獲全勝,全殲秦軍,俘虜孟明視、西乞術和白乙丙等三将。

     此戰秦軍的失利,關鍵在于進入晉國重地時,放松了警惕,沒有采取任何防敵措施,終于落入晉軍圈套,導緻全軍覆沒。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