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本篇論述了森林地作戰的戰術和方法。在森林地作戰,要達到“守則固”、“戰則勝”的目的,在兵力部署上,要将部隊部署為“四武沖陣”,将弓彎部署在外圍,栽盾在裡層。并斬除草木,開辟道路,以便于戰鬥。命令三軍保守秘密,不讓敵軍了解我軍情況。在作戰指導上,應以矛戟隊作為攻擊主力,并将其分成若幹小分隊,相互應援。林木稀疏,則以騎兵為輔,戰車居前,見到有利時機就戰鬥,不利時立即停止。林内險阻之處,應将主力部隊部署為“四武沖陣”,以防備敵人從前後左右襲擊。與敵接戰後,應速戰速決,各個分隊輪流作戰,輪流休息,即可取勝。
【譯文】
武王問太公說:“率軍深入敵國境内,遇到森林地,與敵人各占森林一部相對峙。我要防禦就能穩固,進攻就能取勝,應該怎麼辦?”
大公答道:“将我軍部署為沖陣,配置在便于作戰的地方,弓弩布設在外層,戟盾布設在裡層,斬除草木,廣開道路,以便于我軍戰鬥行動。高挂旗幟,嚴格約束全軍,不要讓敵人了解我軍情況,這就是所說的森林地作戰。森林地作戰的方法是:将我軍使用矛敦等不同兵器的士兵,混合編組為戰鬥分隊。森林中樹木稀疏,就以騎兵輔助作戰,把戰車配置在前面,潑現有利時就戰鬥,沒有發現有利時就停止。森林中多是險阻地形,就必須部署為沖陣隊形,以防備敵人攻擊我軍前後。故鬥财務必使全軍迅速勇猛地進行戰鬥。這樣,敵人即使人數衆多,也會被我擊敗逃遁。我軍在戰鬥過程中要輪番作戰,輪番休息,各部均按編組行動。這就是森林地作戰的一般原則。”
【原文】
武王問太公曰:“引兵深入諸侯之地,遇大林,與敵分林①相拒,吾欲以守則固,以戰則勝,為之奈何?”
大公曰:“使吾三軍分為沖陳②,便兵所處③,弓弩為表,鎖盾為裡,斬除草木,極廣吾道,以便戰所。高置旌旗,謹敕④三軍,無使敵人知吾之情,是謂林戰。林戰之法,率吾矛戟,相與為伍。林間木疏,以騎為輔,戰車居前,見便則戰,不見便則止。林多險阻,必置沖陳,以備前後。三軍疾戰,敵人雖衆,其将可走。更戰更息⑤,各按其部。是謂林戰之紀⑥。”
【注釋】
①分林:們敵我雙方各占據一部分森林地帶。
②沖陳:即網武沖陣。
③便兵所處:指便于部隊進行戰鬥行動的處所。
④謹敕:嚴格地約束。
⑤更戰更息:輪番戰鬥,輪番休息。
⑥紀:原則,準則。
【例證】
森林地的自然地理特點是林密草深,部隊通行、機動、展開困難。但同時,隐蔽條件好,便于秘密接敵和突襲,利于包圍、迂回、穿插分割,各個殲滅敵人。在森林地作戰中,還應該防備敵人火攻。昭莫多之戰中,清軍就是利用森林地的地理特點取勝的。
明末清初,我國北方的蒙古族分為漠南蒙古、漠北喀爾喀蒙古、漠西厄魯特蒙古三大部。厄魯特又分為四部,其中準噶爾部勢力最強。到噶爾丹執政時,随着準噶爾勢力範圍的不斷擴大,噶爾丹分裂割據的野心愈益膨脹。在沙餓的唆使下,噶爾丹終于發動了一場旨在分裂祖國的叛亂。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噶爾丹率騎兵三萬自伊犁東進,越過杭愛山,進攻喀爾喀。喀爾喀向清廷告急,二十九年(1690年)六月,康熙在警告無效後,決定親征,在烏蘭布通擊敗噶爾丹。噶爾丹在逃脫之後,分裂叛亂之心不死,繼續招集散亡人員,企圖重整旗鼓,東山再起。康熙三十四年九月,噶爾丹又率三萬騎兵東進,揚言借得俄羅斯鳥槍兵六萬,大舉内犯。
在此形勢下,康熙決定再次親征。次年二月,調集九了軍隊,分東中西三路進擊。東路九千人,由黑龍江将軍薩市素率領越興安嶺西進,出克魯倫河實行牽制性側擊。西路四萬六千人由撫遠大将軍費揚古為主将,分别出歸化、甯夏越過沙漠,北上切斷噶爾丹西逃之路。康熙自率中路北上,與其他兩路約期夾攻。噶爾丹見康熙親率精銳前來,又聞西路清軍己過土刺河,有遭夾擊的危險,便連夜率部西逃。五月十三日,清西路軍進抵土刺河上遊的昭莫多(今蒙古烏蘭巴托東南),距噶爾丹叛軍十五公裡紮營。
昭莫多,蒙語為大樹林,位于肯特山之南,土刺河之北,汗山之東,“其地有小山,三面皆距河,林木茂荟,可設伏”。
費揚古以一部依山列陣于東,一部沿土刺河布防于西,将騎兵主力隐蔽于樹林中;振武将軍孫思克率步兵居中,扼守山頂。騎兵皆下馬,待聽到号角再上馬沖擊敵陣。清軍先以四百騎兵前往挑戰,誘使噶爾丹至昭莫多入伏。噶爾丹果然中計,率兵進擊,企圖攻占清軍控制的山頭。孫思克率兵據險防守,雙方激戰一天,未分勝負。此時費揚古指揮沿河伏騎分兵一部迂回敵陣,另一部襲擊其陣後家屬、辎重;據守山頭的孫思克部也奮呼出擊。噶爾丹軍大亂,奪路北逃。清軍乘夜追擊三十裡,大敗叛軍,擊斃噶爾丹之妻,噶爾丹僅率數十騎西逃。
此戰,清軍利用昭莫多的地理條件,以逸待勞,設伏截擊,迂回包抄,終于赢得了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