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豹韬——論戰術 鳥雲澤兵

首頁
    ?” 太公曰:“求途之道,金玉為主③。

    必因敵使,精微為寶④。

    ” 武王曰:“敵人知我伏兵,大軍不肯濟,别将分隊以逾于水,吾三軍大恐,為之奈何?” 太公曰:“如此者,分為沖陳,便兵所處,須⑤其畢出,發我伏兵,疾擊其後,強弩兩旁,射其左右。

    車騎分為鳥雲之陳,備其前後,三軍疾戰。

    做人見我戰合,其大軍必濟水而來,發我伏兵,疾擊其後,車騎沖其左右,敵人雖衆,其将可走。

    凡用兵之大要,當敵臨戰,必置⑥沖陳,便兵所處,然後以車⑦騎分為鳥雲之陳,此用兵之奇也。

    所謂鳥雲者,鳥散而雲合,變化無窮者也。

    ” 武王曰:“善哉!” 【注釋】 ①斥鹵之地:鹽堿地帶。

    此處指荒蕪貧瘠的地方。

    斥,堿。

    鹵(lǔ),鹽。

     ②刍牧:割草放牧。

     ③金玉為主:以金上财寶為欺誘敵人的主要手段。

     ④精微為寶:指謀劃或行動時,把精細秘密,作為最寶貴的手段。

     ⑤須:等待,等到。

     ⑥置:底本作“宜”,疑誤,今據《武經七書彙解》校改。

     ⑦車:底本作“軍”,疑誤,今據《武經七書彙解》校改。

     【例證】 河川戰是古代常見的作戰樣式之一。

    河川戰的一個關鍵問題是渡水和反渡水。

    渡水的方法一般有暗渡、分渡和強渡。

    反渡水的方法有立足于自保的阻水而守,立足于殲敵的半渡而擊,立足于相機進取的越水而軍。

    笠澤之戰中,越軍就是利用暗渡而擊敗吳軍的。

     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年),越被吳擊敗。

    越王勾踐卧薪嘗膽,積聚力量,伺機滅吳。

    吳王夫差恃勝而驕,急欲圖霸中原,連年對外用兵,對越不加戒備。

    三十八年,勾踐趁吳王赴黃池(今河南封丘)會盟之機,襲擊吳都姑蘇(今蘇州),給吳以沉重打擊。

    四十二年,吳國大旱,倉廪空虛,勾踐認為滅吳的時機已經成熟,遂興兵再次伐吳。

     三月,越王勾踐和大将範蠡率越軍五萬人進入吳境。

    吳工夫差聞訊,亦率六萬人迎擊越軍,雙方于笠澤(今江蘇蘇州南,與吳淞江走向相同的古河道)隔江對陣相持。

    入夜後,勾踐從左、右兩軍中各派出一部兵力,令左軍逆江而上,進至上遊五裡處;令右軍順江而下,進至下遊五裡處。

    夜半時分,左、右兩軍鳴鼓呐喊,佯為進軍。

    夫差突聞江面上、下遊鼓聲大作,誤認為越軍乘夜渡江前來夾攻吳軍,分兵兩路馳往堵擊,僅留中軍接應。

    越軍探知吳軍分兵出擊後,以中軍六千銳卒為先鋒,偃旗息鼓,銜枚渡江,秘密接近吳軍大營,突然向吳中軍發起猛烈的攻擊,遭突襲的吳中軍大亂敗退。

    兩路吳軍聞大營被襲回救,又遭越左右兩軍追擊,亦随即潰敗。

    越軍乘勝猛追,再戰于沒(今蘇州南),三戰于郊(今蘇州郊區),連續大敗吳軍,迫使夫差退守姑蘇,最終滅吳。

     此戰,越軍利用夜暗,兩翼佯動,誘敵分兵,乘虛偷渡,實施中央突破,終于取得了中國古代戰争史上一次著名的渡江奇襲戰的勝利。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