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離婁上

首頁
    本篇開始出現短章,長篇大論減少。

    内容涉及政治和為人處事的各個方面,以論“仁”的為最多。

    全篇原文共28章,本書選14章。

     孟子曰:“離婁①之明、公輸子②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師曠③之聰,不以六律④,不能正五音⑤;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今有仁心仁聞⑥而民不被其澤,不可法于後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

    故曰,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詩》雲:‘不愆不忘,率由舊章⑦。

    ’遵先王之法而過者,未之有也。

    聖人既竭目力焉,繼之以規矩準繩,以為方圓平直,不可勝用也;既竭耳力焉,繼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勝用也;既竭心思焉,繼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

    故曰,為高必因丘陵,為下必因川澤;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謂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

    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于衆也。

    上無道揆⑧也,下無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義,小人犯刑,國之所存者幸也。

    故曰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國之災也;田野不辟,貨财不聚,非國之害也。

    上無禮,下無學,賊民興,喪無日矣。

    《詩》曰:‘天之方蹶,無然洩洩。

    ’⑨洩洩猶沓沓也。

    事君無義,進退無禮,言則非先王之道者,猶沓沓也。

    故曰,責難于君謂之恭,陳善閉邪謂之敬,吾君不能謂之賊。

    ” 【注釋】 ①離婁:相傳為黃帝時人,目力極強,能于百步之外望見秋毫之末。

     ②公輸子:即公輸班(“班”也被寫成“般”、“盤”),魯國人,所以又叫魯班,古代著名的巧匠。

    約生活于魯定公或者哀公的時代,年歲比孔子小,比墨子大。

    事迹見于(《禮記·檀弓》、《戰國策》、《墨子》等書。

     ③師曠:春秋時晉國的樂師,古代極有名的音樂家。

    事迹見于《左傳》、《禮記》、《國語》等。

     ④六律:中國古代将音律分為陰呂、陽律兩部分,各有六種音,六律即陽律的六音,分别是太簇、姑洗、獲賓、夷則、無射、黃鐘。

     ⑤五音:中國古代音階名稱,即宮、商、角、微、羽,相當于簡譜中的1、2、3、5、6這五音。

     ⑥聞:名聲。

    ①不愆不忘,率由舊章:引自《詩經-大雅-假樂》。

    愆(qian),過失;率,遵循。

     ⑧揆(kui):度量。

     ⑨天之方蹶,無然洩洩(yi):引自《詩經·大雅·闆》。

    蹶,動;洩洩,多言,話多。

     ⑩非:诋毀。

     【譯文】 孟子說:“即使有離婁那樣好的視力,公輸子那樣好的技巧,如果不用圓規和曲尺,也不能準确地畫出方形和圓形;即使有師曠樣好的審音力,如果不用六律,也不能校正五音;即使有堯舜的學說,如果不實施仁政,也不能治理好天下。

    現在有些諸侯,雖然有仁愛的心和仁愛的名聲,但老百姓卻受不到他的恩澤,不能成為後世效法的楷模,這是因為他沒有實施前代聖王的仁政的緣故。

    所以說,隻有好心,不足以治理政治;隻有好辦法,好辦研能夠自己實行起來。

    《詩經》說:‘不要偏高啊不要遺忘,一切遵循原來的規章。

    ’遵循前代聖王的法度而犯錯誤的,是從來沒有過的。

    聖人既用盡了目力,又用圓規、曲尺、水準、繩墨等來制作方的、圓的、平的、直的東西,那些東西便用之不盡了;聖人既用盡了聽力,又用六律來校正五音,各種音階也就運用無窮了;聖人既用盡了腦力,又施行不忍人的仁政,他的仁愛之德便覆蓋于天下了。

    所以說,築高台一定要憑借山陵;挖深池一定要憑借山溝沼澤;如果執政不憑借前代聖王的辦法,能夠說是明智嗎?所以隻有仁慈的人才應該居于統治地位。

    如果不仁慈的人占據了統治地位,就會把他的惡行敗德傳播給老百姓。

    在上的沒有道德規範,在下的人沒有法規制度;朝廷不信道義,工匠不信尺度,官吏觸犯義理,百姓觸犯刑律。

    如此下去,國家還能生存就真是太僥幸了。

    所以說,城牆不堅固,武器不充足,這不是國家的災難;田野沒開辟,物資不富裕,這不是國家的禍害;如果在上位的人沒有禮義,在下位的人沒有教育,違法亂紀的人越來越多,國家的滅亡也就快了。

    《詩經》說:‘上天正在降騷亂,不要多嘴又多言。

    ’多嘴多言就是拖沓羅嗦。

    侍奉君主不講忠義,行為進退不講禮儀,說話便诋毀前代聖王之道,這就是拖沓羅嗦。

    所以說,用高标準來要求君王就叫做‘恭’,向君王出好主意而堵塞壞主意就叫做‘敬’,認為自己的君王不能行仁政就叫做‘賊’。

    ” 【讀解】 還是要求當政者實施仁政的鼓吹與呐喊。

    具體落實到兩個方面:一是“法先王”;二是選賢才。

     “法先王”是因為“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相反,“遵先王之法而過者,來之有也。

    ”正反兩方面的道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