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集中讨論人性問題,是孟子“性善論”思想較為完整的體現。
連帶的是仁義道德與個人修養的問題。
對精神與物質、感性與理性、人性與動物性等問題也有所涉及。
全篇原文共20章,本書選14章。
告子①曰:“性猶湍水②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
人性之無分于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于東西也。
”
孟子曰:“水信③無分于東西。
無分子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④下也。
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
今天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颡⑤;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
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
”
【注釋】
①告子:生平不詳,大約做過墨子的學生,較孟于年長。
②湍(tuan)水:急流的水。
③信:誠,真。
④就:趨向。
⑤颡(sang):額頭。
【譯文】
告子說:“人性就像那急流的水,缺口在東便向東方流,缺口在西便向西方流。
人性無所謂善與不善,就像水無所謂向東流向西流一樣。
”
孟子說:“水的确無所謂向東流向西流,但是,也無所謂向上流向下流嗎?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處流一樣。
人性沒有不善良的,水沒有不向低處流的。
當然,如果水受拍打而飛濺起來,能使它高過額頭;加壓迫使它倒行,能使它流上山崗。
這難道是水的本性嗎?形勢迫使它如此的。
人的可以迫使他做壞事,本性的改變也像這樣。
”
【讀解】
值得我們特别注意的,是孟子的雄辯風範。
随口接過論敵的論據而加以發揮,以水為喻就以水為喻。
就好比我們格鬥時說,你用刀咱們就用刀,你用槍咱們就用槍。
欲擒故縱,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水信無分于東西。
無分于上下平?”一語殺入穴道,隻需要輕輕一轉,其論證便堅不可移,使讀者讀來,不得不束手就擒。
于是,我們便都是性善論者了。
隻不過,當我們放下書本而面對現實生活中的種種邪惡時,的确又會發出疑問:人性真如孟老夫子所描述的那般善良,那般純潔得一塵不染嗎?這種時候,我們即便不會成為苟子“性惡論”的信徒,多半也會同意告子的觀點了罷:“人性之無分于善不時,猶水之無分于東西也。
”
公都子①曰:“告子曰:‘性無善無不善也。
’或曰:‘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是故文武興,則民好善;幽厲興,則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
是故以堯為君而有象②,以省瞽瞍③為父而有舜,以纣為兄之子,且以為君,而有微子啟、王子比幹。
’今曰‘性善’,然則被皆非與?”
孟子曰:“乃若④其情⑤,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
若夫為不善,非才③之罪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義禮智,非由外铄⑦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
’或相倍蓰⑧而無算者,不能盡其才者也。
《詩》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則。
民之秉彜,好是懿德⑨。
’孔子曰:‘為此詩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則;民之秉彜也,故好是懿德。
’”
【注釋】
①公都子:孟子的學生。
②象:舜的異母弟,品行不善。
③瞽(gu)瞍(SOU):舜的父親,品行不善。
④乃若:轉折連詞,大緻相當于“至于”等。
⑤情:指天生的性情。
⑥才:指天生的資質。
⑦铄(shuo):授予。
⑧蓰(xi):五倍。
⑨《詩》曰:引自《詩經·大雅·蒸民》。
蒸,衆;則,法則;秉,執;彜,常;懿,美。
【譯文】
公都子說:“告子說:‘人性無所謂善良不善良。
’又有人說:‘人性可以使它善良,也可以使它不善良。
所以周文王、周武王當朝,老百姓就善良;周幽王、周厲王當朝,老百姓就橫暴。
’也有人說:‘有的人本性善良,有的人本性不善良。
所以雖然有堯這樣善良的人做天子卻有象這樣不善良的臣民;雖然有瞽瞍這樣不善良的父親卻有舜這樣善良的兒子;雖然有殷纣王這樣不善良的侄兒,并且做了天子,卻也有微子啟、王子比幹這樣善良的長輩和賢臣。
’如今老師說‘人性本善’,那麼他們都說錯了嗎?”
孟子說:‘從天生的性情來說,都可以使之善良,這就是我說人性本善的意思。
至于說有些人不善良,那不能歸罪于天生的資質.同情心,人人都有;羞恥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是非心,人人都有。
同情心屬于仁;羞恥心屬于義;恭敬心屬于禮;是非心屬于智。
這仁義禮智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