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的放任良。
心失去,也像用斧頭砍伐樹木一樣,天天砍伐,還可以保持茂盛嗎?他們日日夜夜的生息,在天剛亮時的清明之氣,這些在他心裡所産生出未的好惡與一般人相近的也有那麼一點點,可到了第二天,他們的所作所為,又把它們窒息而消亡了。
反複窒息的結果,便使他們夜晚的息養之氣不足以存在了,夜晚的息養之氣不足以存在,也就和禽獸差不多了。
人們見到這些人的所作所為和禽獸差不多,還以為他們從來就沒有過天生的資質。
這難道是人的本性如此嗎?所以,假如得到滋養,沒有什麼東西不生長;假如失去滋養,沒有什麼東西不消亡。
孔子說過:‘把握住就存在,放棄就失去;進出沒有一定的時候,也不知道它去向何方。
’這就是指人心而言的吧?”
【讀解】
還是說性本善,隻不過側重于後天的滋養保持一方面罷了。
人性雖然本來善良,但如果不加以滋養,而是放任良心失去,那就會像用斧頭天天去砍伐樹木一樣,即便是再茂盛的森林也會被砍成光秃秃的。
而一旦良心失去,心靈失去把持,還會以為原本就不存在。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心靈的故鄉在哪裡呢?
現代人惶惑不安,不就正在到處尋找精神的家園、靈魂的故鄉嗎?
問聖人,聖人也隻是回答“操則存,舍則亡”,至于它什麼時候出入,故鄉在哪裡,聖人也“莫知其鄉。
”
實際上,按照孟子翻來覆去的闡述,精神的家園或故鄉根本就無它處可尋,而就在我們自己的身上,就在我們自己的本性之中。
所以,關鍵是自我把持,自我滋養,加以發揚光大,而不要到身外去尋求。
一句話——
“還是回家種自己的園地要緊!”伏爾泰筆下的老實人如是說。
孟子曰:“無或①乎王之不智也。
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②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見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奔③之為數④,小數也;不專心緻志。
則不得也。
奔秋,通國之善奕者也。
使奔秋誨二人奔,其一人專心緻志,惟奔秋之為聽。
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鹄⑤将至,思援弓繳⑥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
【注釋】
①或:同“惑”。
②暴(pu):同“曝”,曬。
③奔:圍棋。
④數:技術,技巧。
⑤鴻鹄(hu):天鵝。
⑥繳(zhuo):系在箭上的繩,代指箭。
【譯文】
孟子說:“大王的不明智,沒有什麼不可理解的。
即使有一種天下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它一天,又凍它十天,沒有能夠生長的。
我和大王相見的時候也太少了。
我一離開大王,那些‘凍’他的奸邪之人就去了,他即使有一點善良之心的萌芽也被他們凍殺了,我有什麼辦法呢?比如下棋作為一種技藝,隻是一種小技藝;但如果不專心緻志地學習,也是學不會的。
奔秋是全國聞名的下棋能手,叫奔秋同時教兩個人下棋,其中一個專心緻志,隻聽弈秋的話;另一個雖然也在聽,但心裡面卻老是覺得有天鵝要飛來,一心想着如何張弓搭箭去射擊它。
這個人雖然與專心緻志的那個人一起學習,卻比不上那個人。
是因為他的智力不如那個人嗎?回答很明确:當然不是。
”
【讀解】
這裡所說的王,趙歧注為齊王,指當時有人怪齊王不明智而孟子不曾輔佐,孟子因此而作解釋。
一暴十寒,或者如俗語所說“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努力少,荒廢多,很難奏效。
因此,貴在堅持,責在有恒心。
世間萬事莫不如此。
即以生活小事而論,無論是練習寫毛筆字,寫日記還是練習晨跑,堅持冬泳,真正能夠持之以恒的有多少人呢?
至于孟子所舉到的圍棋,在他的那個時代也許的确隻是雕蟲小技,但在我們今天,可已是了不得的盛事了。
所謂“曠代棋王”,所謂“棋聖”,其桂冠已大有與聖人比肩之勢。
當然,這是題外話了。
題内的話就很簡單了。
學習要專心緻志,不能三心二意。
這在今天,已是小學生都能明白的道理。
古令通則,放之四海而皆準。
不過,孟子這段話說得非常生動形象,理應入選小學語文教材。
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①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幾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