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①趙孟:春秋時晉國正卿趙盾,字孟。
他的子孫如著名的趙文子趙武、趙簡子趙鞅、趙襄子趙無恤等都因襲趙盾而稱趙孟。
這裡以趙孟代指有權勢的人物,不一定具體指哪一個。
②既醉以酒,既飽以德:引自《詩經·大雅·既醉》。
③願:羨慕。
④膏粱:肥肉叫膏;精細色白的小米叫粱,而不是指今日的高粱。
⑤文繡:古代要有爵位的人才能穿有文繡的衣服。
【譯文】
孟子說:“希望尊貴,這是人們的共同心理。
不過,每個人自己其實都有可尊貴的東西,隻不過平時沒有去想到它罷了。
别人所給與的尊貴,并不是真正的尊貴。
趙孟使你尊貴,趙孟也同樣可以使你下賤。
《詩經》說:‘酒已經醉了,德已經飽了。
’這是說仁義道德很充實,也就不羨慕别人的美味佳肴了;四方傳播的好名聲在我身上,也就不羨慕别人的繡花衣裳了。
”
【讀解】
“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
佛主慈悲,一語道破天機,開悟衆生。
實際上,佛主所說,與孟子這裡所說倒有了相通之處。
自尊者人尊之,自貴者人貴之。
相反,自經溝讀,自慚形穢,妄自菲薄者人賤之。
因此,人以自尊自責為貴,千萬不要“抛卻自家無盡藏,沿門持缽效貧兒。
”用我們通俗的話來說,叫做“端着金飯碗讨。
”
要不端着金飯碗讨口,關鍵是要自己知道所端的是金飯碗,認識它的價值。
要自尊自貴,關鍵是要知道自己有值得尊貴的東西,這就是孟子所說“人人有貴于己者”。
從後文來看,這種己所貴,實際上就是仁義道德、令聞廣譽,與之相對的,則是膏粱文繡,也就是金錢富貴。
所以,在孟子看來,世上有兩種尊貴的東西,一是外在的,即膏粱文繡,這是要靠别人給與的;二是内在的,即仁義道德,這是不靠别人給與而要靠自己良心發現,自己培育滋養的。
前者并不是真正尊貴的東西,因為别人可以給與你也可以剝奪你;後者才是真正尊貴的,别人不可剝奪的。
正如盂子引曾子所言:“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義。
吾何慊(少)乎哉?”(《孟子·公孫醜下》)這是自尊自責的典範。
說到這裡,實際上又回到上一章所讨論的“天爵”與“人爵”問題上去了。
孟子的這些思想,對于我們今天文人們所提出的保持社會良心地位,“抵抗”金錢與物欲的誘惑,是不是有積極意義呢?
孟子曰:“仁之勝不仁也.猶水勝火。
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械一車薪之火也;不熄,則謂之水不勝火。
此又與①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終必亡而已矣。
”
【注釋】
①與:助。
【譯文】
孟子說:“仁勝過不仁,就像水可以滅火一樣。
但如今奉行仁道的人,就像用一杯水去滅一車柴草所燃燒的大火一樣;滅不了,沒說是水不能夠滅火。
這樣的說法正好又大大助長了那些不仁之徒,結果連他們原本奉行的一點點仁道也必然會最終失去。
”
【讀解】
兵法說:“知已知彼,百戰百勝。
”
杯水車薪,自然是無濟于事。
不審時度勢,反省自己是否盡到了努力,而是自以為火不可滅,灰心喪氣,放棄鬥争。
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這實際上是助纣為虐。
所以,當不能取勝的時候,應自知努力不夠而加強力量,改杯水車薪為桶水車薪、池水車薪,最好是再加上水龍和其它現代加滅火器。
如此一來,莫說是車薪,就是你一屋子的薪所燃燒的熊熊烈火也照滅不誤。
不信,你撥119咨詢去。
孟子曰:“到之教人射,必志于彀①,學者亦必志于彀。
大匠誨人必以規矩,學者亦必以規矩。
”
【注釋】
①志:期望。
彀(gou):拉滿弓。
【譯文】
孟子說:“界教人射箭,總是期望把弓拉滿,學的人也總是期望把弓拉滿。
高明的工匠教人手藝必定依照一定的規矩,學的人也就必定依照一定的規矩。
”
【讀解】
這正是《離婁上》所說“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的意思。
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
沒有規矩,教師不能教,學生無法學。
小至手工技巧,大至安邦定國,治理天下,凡事都有法則可依,有規律可循。
因此,一定要順其規律,不可停逆而行。
如果悖逆而行,就會出現“上無道樓也,下無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義,小人犯刑,國之所存者幸也’(《離婁上》)那樣的情況,天下大亂。
所以,規矩絕不是小問題。
大家都應該自覺遵守,從清潔衛生、交通規則等身邊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