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集中了孟子關于認識論和自身修養的論述,其中不少名言警句,至今具有重要意義。
本篇也是《孟子》全書章國最多的一篇,全篇原文共46章,本書選34章。
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則知天矣。
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
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
【譯文】
孟子說:“充分運用心靈思考的人,是知道人的本性的人。
知道人的本性,就知道天命。
保持心靈的思考,涵養本性,這就是對待天命的方法。
無論短命還是長壽都一心一意地修身以等待天命,這就是安身立命的方法。
”
【讀解】
佛問:“你向什麼處安身立命?”(《景德傳燈錄》
儒答:“養性事天,修身立命。
”
孟子談天命,談人的本性,沒有消極被動的神秘色彩,而是充滿了積極主動的個體精神。
對待天命,不過是保持心靈的思考,涵養人之所以為人的本性罷了;所謂安身立命,也不過是一心一意地進行自身修養而已。
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要加強知識學習和思想修養,充實自己的心靈。
所以,不要做悠悠天地中的匆匆過客,東奔西走,北覓南尋,‘芒鞋踏破嶺頭雲”。
其結果,往往是占有外物越多,内心越空虛,最終成為一個徒具外形,為外物所役的臭皮囊。
相反,“歸來閑對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隻要你保持心靈的思考,涵養本性,順受天命,身體自然就會有着落,精神自然就會有寄托,生命之春就會永遠在你的把持之中。
“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
孟子曰:“莫非命也,順受其正。
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牆之下。
盡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
【譯文】
孟子說:“一切都是命運,順應它就承受正常的命運。
所以知道命運的人不站在危險的牆下。
盡力行道而死的人,所承受的是正常的命運;犯罪受刑而死的人,所承受的是非正常的命運。
”
【讀解】
一切都是命運。
用我們今天通行的看法,這似乎是一種消極的宿命論思想。
但實際上,孟子的立足點是在“順受其正”上,順理而行,順應命運,也就承受正常的命運,沒有什麼神秘的地方了。
怎樣順應呢?比方說,知道命運的人不站在危險的牆下,這不難做到吧?為什麼不站在危險的牆下?因為你明知道它有倒塌的危險。
同樣的道理,明知道打家劫合,殺人越貨,走私販毒,貪污受賄是铤而走險的,你是不是還要往上靠呢?不往上靠是知道命運的人,是“順受其正”的人。
往上靠則是不知道命運,不“順受其正”的人。
所以,其結果,“盡其道而死者,正命也;征格而死者,非正命也。
’一生做自己應該做的事,走正道;行正義,也就是正常的命運;相反,如上所說,犯罪而死,則死于非命,不是正常的命運了。
由此可見,在孟子這裡,命運的确沒有什麼神秘,不過是順其自然,順其正理罷了。
就一般情形而論,說到命運,二十歲以前的青少年不會有什麼感覺,無動于衷。
二十歲到四十歲之間的青年人多半對命運不屑一顧或者持否定态度,因為他們青春煥發,生命力蓬勃向上,對自己,對前途都充滿了信心,每天清晨的太陽都有所不同,每天的生活都有新的内容,奮發向上是他們生命的主旋律。
四十歲以上可就不同了,所謂人到中年,孔子說:“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論語·為政》)但對于現代人來說,“不惑”與“知天命”似乎是緊緊聯系在一起的,一旦“不惑”,也就“知天命”了;或者反過來說,正因為“知天命’了,才談得上“不惑”。
其實,孔子自己也說過:“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論語·子罕》)可見,四十、五十的确是個劃分不清的年齡段.或許個體的情況有所不同,對有些人來說,知天命要早一些,對有些人來說,則要晚一些,而這又決定于他們各自的人生經曆與境遇。
總起來說,人到中年萬事休,命運的影子也就不知不覺地爬上心頭,不由得你不信。
這時,回顧自己半生之所為,少年時代的理想與夢幻,青年時代的奮鬥與血汗,怨天尤人是沒有用的,悔恨遺憾也是徒勞的,明智之舉,還是接受孟子的說法:莫非命也,順受其正。
這樣,或許多少會有所慰藉,有所解脫而腳踏實地,問心無愧,清灑自如地走完人生的下半截路程吧。
孟子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
【譯文】
孟子說:“求索就能得到,放棄便會失去,這種求索有益于得到,因為所求的東西就在我自身。
求索有一定的方法,能否得到卻決定于天命,這種求索無益于得到,因為所求的東西是身外之物。
”
【讀解】
在我自身的,是知識的積累,思想的修養,人生境界的追求,一句話,是精神的自我完善。
身外之物則是金錢富貴,名譽地位。
前者全在于自我,隻要堅持追求,便可以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所以叫“求則得之,舍則失之。
”
後者則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并不是你一廂情願地追求就可以得到的。
所以,“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
”更不要抓苟且,失去自我。
當然,不強求并不是完全拒斥,而是要)煩其自然。
就像孔子對待金錢富貴的态度:“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論語·述而》)如果求不到,那還是讓我做自己喜歡的事吧。
說來也是,所謂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何必看得那麼要緊呢?
孟子曰:“萬物皆備于我矣。
反身而誠,樂莫大焉。
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
【譯文】
孟子說:“萬物我都具備了。
反躬自問誠實無欺,便是最大的快樂。
盡力按恕道辦事,便是最接近仁德的道路。
”
【讀解】
“萬物皆備于我矣”作為一句名言,被認為是典型的主觀唯心主義哲學觀。
這裡面的是與非不在我們關心的範圍。
我們關心的是孟子說這話的意思。
所謂“萬物皆備于我”并不是像有些人所理解的那樣,說是“萬物都為我而存在。
”(由此來歸結孟子為典型的主觀唯心主義者。
)我們理解孟子的意思,是說天地萬物我都能夠思考,認識,所以天地萬物我都具備了。
這樣才會有下面的一句話,“反身而誠,樂莫大焉。
”反躬自問,我所認識的一切都是誠實無欺的,所以非常快樂。
這是一種認識的快樂,探求真理的快樂。
但是,僅有認識,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