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人,并非專指君主。
就是指對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人,都盡力幫助。
因此,“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範疇,不止用于君臣關系。
至于漢代以後逐漸将“忠”字演化為“忠君”,這既與儒家的忠有關聯,又有重要的區别。
“信”的涵義有二,一是信任、二是信用。
其内容是誠實不欺,用來處理上下等級和朋友之間的關系,信特别與言論有關,表示說真話,說話算數。
這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基石。
子曰:“道①千乘之國②,敬事③而信,節用而愛人④,使民以時⑤。
”
【注解】
①道:一本作“導”,作動詞用。
這裡是治理的意思。
②千乘之國:乘,音shèng,意為輛。
這裡指古代軍隊的基層單位。
每乘擁有四匹馬拉的兵車一輛,車上甲士3人,車下步卒72人,後勤人員25人,共計100人。
千乘之國,指擁有1000輛戰車的國家,即諸侯國。
春秋時代,戰争頻仍,所以國家的強弱都用車輛的數目來計算。
在孔子時代,千乘之國已經不是大國。
③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個人的态度,尤其是對待所從事的事務要謹慎專一、兢兢業業。
④愛人:古代“人”的含義有廣義與狹義的區别。
廣義的“人”,指一切人群;狹義的“人”,僅指士大夫以上各個階層的人。
此處的“人”與“民”相對而言,可見其用法為狹義。
⑤使民以時:時指農時。
古代百姓以農業為主,這是說要役使百姓按照農時耕作與收獲。
【譯文】
孔子說:“治理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就要嚴謹認真地辦理國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誠實無欺,節約财政開支而又愛護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誤農時”。
【評析】
孔子在本章中所說的話,主要是對國家的執政者而言的,是關于治理國家的基本原則。
他講了三個方面的問題,即要求統治者嚴肅認真地辦理國家各方面事務,恪守信用;節約用度,愛護官吏;役使百姓應注意不誤農時等。
這是治國安邦的基本點。
康有為說,孔子的學說是“愛人”,泛愛一切人。
但本章裡所說的“愛人”則非此意。
他所說的“人”不是百姓,而是官吏,是有地位的人;而“民”才是百姓,是被治者役使的對象。
可見,“愛人”不是愛一切人,而隻是愛統治集團中的人。
“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的思想是合理的,反映了孔子的社會思想。
但這與“愛人”與否則無太大幹系。
從另一個角度說,孔子這裡是為統治者治理國家、統治百姓出謀劃策。
魯迅曾經指出:“孔夫子曾經計劃過出色的治國的方法,但那都是為了治民衆者,即權勢者設想的方法,為民衆本身的,卻一點也沒有。
”(《且介亭雜文二集?在現代中國的孔夫子》)這是站在人民群衆的立場上看待孔子治國方略的。
因而頗具尖銳性。
子曰:“弟子①入②則孝,出③則弟,謹④而信,汎⑤愛衆,而親仁⑥,行有餘力⑦,則以學文⑧。
”
【注釋】
①弟子:一般有兩種意義:一是年紀較小為人弟和為人子的人;二是指學生。
這裡是用一種意義上的“弟子”。
②入:古代時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處,學習則在外舍。
《禮記?内則》:“由命士以上,父子皆異宮”。
入是入父宮,指進到父親住處,或說在家。
③出:與“入”相對而言,指外出拜師學習。
出則弟,是說要用弟道對待師長,也可泛指年長于自己的人。
④謹:寡言少語稱之為謹。
⑤□:音fàn,同泛,廣泛的意思。
⑥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⑦行有餘力:指有閑暇時間。
⑧文:古代文獻。
主要有詩、書、禮、樂等文化知識。
【譯文】
孔子說:“弟子們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寡言少語,要廣泛地去愛衆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
”
【評析】
本篇第二章中曾提到孝悌的問題,本章再次提及這個問題。
孔子要求弟子們首先要緻力于孝悌、謹信、愛衆、親仁,培養良好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如果還有閑暇時間和餘力,則用以學習古代典籍,增長文化知識。
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為中心,重在培養學生的德行修養,而對于書本知識的學習,則擺在第二位。
孔子辦教育,把培養學生的道德觀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學習隻是第二位的。
事實上,曆史上的任何階級,無論奴隸主階級、地主階級,還是資産階級,教育都是為其政治服務的,尤其重視學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現,把“德”排在“識”的前面,這是階級的需要。
他們就是要培養适應本階級要求的各方面人才。
子夏①曰:“賢賢②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緻其身④;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
【注釋】
①子夏:姓蔔,名商,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