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悌作為仁的根本。
還有一種解釋,認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譯文】
有子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
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
君子專心緻力于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
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
【評析】
有若認為,人們如果能夠在家中對父母盡孝,對兄長順服,那麼他在外就可以對國家盡忠,忠是以孝弟為前提,孝弟以忠為目的。
儒家認為,在家中實行了孝弟,統治者内部就不會發生“犯上作亂”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廣到勞動民衆中去,民衆也會絕對服從,而不會起來造反,這樣就可以維護國家和社會的安定。
這裡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對于讀者理解孔子以仁為核心的哲學、倫理思想非常重要。
在春秋時代,周天子實行嫡長子繼承制,其餘庶子則分封為諸侯,諸侯以下也是如此。
整個社會從天子、諸侯到大夫這樣一種政治結構,其基礎是封建的宗法血緣關系,而孝、悌說正反映了當時宗法制社會的道德要求。
孝悌與社會的安定有直接關系。
孔子看到了這一點,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張都是由此出發的,他從為人孝悌就不會發生犯上作亂之事這點上,說明孝悌即為仁的根本這個道理。
自春秋戰國以後的曆代封建統治者和文人,都繼承了孔子的孝悌說,主張“以孝治天下”,漢代即是一個顯例。
他們把道德教化作為實行封建統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綱常名教、倫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對民衆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産生了極大影響,也對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産生深刻影響。
孝悌說是為封建統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務的,對此應有清醒的認識和分析判别,抛棄封建毒素,繼承其合理的内容,充分發揮道德在社會安定方面所應有的作用。
子曰:巧言令色①,鮮②仁矣。
”
【注釋】
①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緻飾于外,務以說人。
”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
但此處應釋為裝出和顔悅色的樣子。
②鮮:少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裝出和顔悅色的樣子,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
【評析】
上一章裡提出,孔子和儒家學說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現之一就是孝與悌。
這是從正面闡述什麼是仁的問題。
這一章,孔子講仁的反面,即為花言巧語,工于辭令。
儒家崇尚質樸,反對花言巧語;主張說話應謹慎小心,說到做到,先做後說,反對說話辦事随心所欲,隻說不做,停留在口頭上。
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實際行動,特别強調人應當言行一緻,力戒空談浮言,心口不一。
這種踏實态度和質樸精神長期影響着中國人,成為中華傳統思想文化中的精華内容。
曾子①曰:“吾日三省②吾身。
為人謀而不忠③乎?與朋友交而不信④乎?傳不習乎?”
【注釋】
①曾子:曾子姓曾名參(音shēn)字子輿,生于公元前505年,魯國人,是被魯國滅亡了的鄫國貴族的後代。
曾參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以孝子出名。
據說《孝經》就是他撰寫的。
②三省:省(音xǐng),檢查、察看。
三省有幾種解釋:一是三次檢查;二是從三個方面檢查;三是多次檢查。
其實,古代在有動作性的動詞前加上數字,表示動作頻率多,不必認定為三次。
③忠:舊注曰:盡己之謂忠。
此處指對人應當盡心竭力。
④信:舊注曰:信者,誠也。
以誠實之謂信。
要求人們按照禮的規定相互守信,以調整人們之間的關系。
⑤傳不習:傳,舊注曰:“受之于師謂之傳。
老師傳授給自己的。
習,與“學而時習之”的“習”字一樣,指溫習、實習、演習等。
【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别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複習了呢?”
【評析】
儒家十分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
而本章所講的自省,則是自我修養的基本方法。
在春秋時代,社會變化十分劇烈,反映在意識領域中,即人們的思想信仰開始發生動搖,傳統觀念似乎已經在人們的頭腦中出現危機。
于是,曾參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養辦法,不斷檢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
《論語》書中多次談到自省的問題,要求孔門弟子自覺地反省自己,進行自我批評,加強個人思想修養和道德修養,改正個人言行舉止上的各種錯誤。
這種自省的道德修養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鑒的地方,因為它特别強調進行修養的自覺性。
在本章中,曾子還提出了“忠”和“信”的範疇。
忠的特點是一個“盡”字,辦事盡力,死而後已。
如後來儒家所說的那樣,“盡己之謂忠”。
“為人謀而不忠乎,是泛指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