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肉。
孔子要求他的學生,初次見面時要拿十餘幹肉作為學費。
後來,就把學生送給老師的學費叫做“束脩”。
【譯文】
孔子說:“隻要自願拿着十餘幹肉為禮來見我的人,我從來沒有不給他教誨的。
”
【評析】
這一章中孔子所說的這段話,表明了他誨人不倦的精神,也反映了他“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
過去有人說,既然要交十束幹肉作學費,那必定是中等以上的人家之子弟才有入學的可能,貧窮人家自然是交不出十束幹肉來的,所以孔子的“有教無類”隻停留在口頭上,在社會實踐中根本不可能推行。
用這種推論否定孔子的“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過于理想化和幼稚。
在任何社會裡,要做到完全徹底的有教無類,恐怕都有相當難度,這要歸之于社會經濟的發展程度。
子曰:“不憤①不啟,不悱②不發。
舉一隅③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
”
【注釋】
①憤:苦思冥想而仍然領會不了的樣子。
②悱:音fěi,想說又不能明确說出來的樣子。
③隅:音yǔ,角落。
【譯文】
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出來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
教給他一個方面的東西,他卻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個方面的東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
【評析】
在《雍也》一篇第21章中,孔子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這一章繼續談他的教育方法問題。
在這裡,他提出了“啟發式”教學的思想。
從教學方面而言,他反對“填鴨式”、“滿堂灌”的作法。
要求學生能夠“舉一反三”,在學生充分進行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對他們進行啟發、開導,這是符合教學基本規律的,而且具有深遠的影響,在今天教學過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鑒。
子食于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
【譯文】
孔子在有喪事的人旁邊吃飯,不曾吃飽過。
子于是日哭,則不歌。
【譯文】
孔子在這一天為吊喪而哭泣,就不再唱歌。
子謂顔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①,惟我與爾有是夫②!”子路曰:“子行三軍③,則誰與④?”子曰:“暴虎⑤馮河⑥,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
必也臨事而懼⑦。
好謀而成者也。
”
【注釋】
①舍之則藏:舍,舍棄,不用。
藏,隐藏。
②夫:語氣詞,相當于“吧”。
③三軍:是當時大國所有的軍隊,每軍約一萬二千五百人。
④與:在一起的意思。
⑤暴虎:空拳赤手與老虎進行搏鬥。
⑥馮河:無船而徒步過河。
⑦臨事不懼:懼是謹慎、警惕的意思。
遇到事情便格外小心謹慎。
【譯文】
孔子對顔淵說:“用我呢,我就去幹;不用我,我就隐藏起來,隻有我和你才能做到這樣吧!”子路問孔子說:“老師您如果統帥三軍,那麼您和誰在一起共事呢?”孔子說:“赤手空拳和老虎搏鬥,徒步涉水過河,死了都不會後悔的人,我是不會和他在一起共事的。
我要找的,一定要是遇事小心謹慎,善于謀劃而能完成任務的人。
”
【評析】
孔子在本章提出不與“暴虎馮河,死而無悔”的人在一起去統帥軍隊。
因為在他看來,這種人雖然視死如歸,但有勇無謀,是不能成就大事的。
“勇”是孔子道德範疇中的一個德目,但勇不是蠻幹,而是“臨事而懼,好謀而成”的人,這種人智勇兼有,符合“勇”的規定。
子曰:“富①而可求②也;雖執鞭之士③,吾亦為之。
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
【注釋】
①富:指升官發财。
②求:指合于道,可以去求。
③執鞭之士:古代為天子、諸侯和官員出入時手執皮鞭開路的人。
意思指地位低下的職事。
【譯文】
孔子說:“如果富貴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雖然是給人執鞭的下等差事,我也願意去做。
如果富貴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還是按我的愛好去幹事。
”
【評析】
孔子在這裡又提到富貴與道的關系問題。
隻要合乎于道,富貴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于道,富貴就不能去追求。
那麼,他就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從此處可以看到,孔子不反對做官,不反對發财,但必須符合于道,這是原則問題,孔子表明自己不會違背原則去追求富貴榮華。
子之所慎:齊①、戰、疾。
【注釋】
①齊:同齋,齋戒。
古人在祭祀前要沐浴更衣,不吃葷,不飲酒,不與妻妾同寝,整潔身心,表示虔誠之心,這叫做齋戒。
【譯文】
孔子所謹慎小心對待的是齋戒、戰争和疾病這三件事。
子在齊聞《韶》①,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