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微子第十八

首頁
    本篇共計11章。

    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往者不可谏,來者猶可追。

    ”這一篇中有如下内容:孔子的政治思想主張,孔子弟子與老農談孔子、孔子關于塑造獨立人格的思想等。

     微子①去之,箕子②為之奴,比幹③谏而死。

    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 【注釋】 ①微子:殷纣王的同母兄長,見纣王無道,勸他不聽,遂離開纣王。

     ②箕子:箕,音jī。

    殷纣王的叔父。

    他去勸纣王,見王不聽,便披發裝瘋,被降為奴隸。

     ③比幹:殷纣王的叔父,屢次強谏,激怒纣王而被殺。

     【譯文】 微子離開了纣王,箕子做了他的奴隸,比幹被殺死了。

    孔子說:“這是殷朝的三位仁人啊!” 柳下惠為士師①,三黜②。

    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注釋】 ①士師:典獄官,掌管刑獄。

     ②黜:罷免不用。

     【譯文】 柳下惠當典獄官,三次被罷免。

    有人說:“你不可以離開魯國嗎?”柳下惠說:“按正道事奉君主,到哪裡不會被多次罷官呢?如果不按正道事奉君主,為什麼一定要離開本國呢?” 齊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則吾不能;以季、孟之間待之。

    ”曰:“吾老矣,不能用也。

    ”孔子行。

     【譯文】 齊景公講到對待孔子的禮節時說:“像魯君對待季氏那樣,我做不到,我用介于季氏孟氏之間的待遇對待他。

    ”又說:“我老了,不能用了。

    ”孔子離開了齊國。

     齊人歸①女樂,季桓子②受之,三日不朝。

    孔子行。

     【注釋】 ①歸:同饋,贈送。

     ②季桓子:魯國宰相季孫斯。

     【譯文】 齊國人贈送了一些歌女給魯國,季桓子接受了,三天不上朝。

    孔子于是離開了。

     楚狂接輿①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來者猶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孔子下,欲與之言。

    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

     【注釋】 ①楚狂接輿:一說楚國的狂人接孔子之車;一說楚國叫接輿的狂人;一說楚國狂人姓接名輿。

    本書采用第二種說法。

     【譯文】 楚國的狂人接輿唱着歌從孔子的車旁走過,他唱道:“鳳凰啊,鳳凰啊,你的德運怎麼這麼衰弱呢?過去的已經無可挽回,未來的還來得及改正。

    算了吧,算了吧。

    今天的執政者危乎其危!”孔子下車,想同他談談,他卻趕快避開,孔子沒能和他交談。

     長沮、桀溺①耦而耕②。

    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③焉。

    長沮曰:“夫執輿④者為誰?”子路曰:“為孔丘。

    ”曰:“是魯孔丘與?”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問于桀溺。

    桀溺曰:“子為誰?”曰:“為仲由。

    ”曰:“是孔丘之徒與?”對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⑤?且而與其從辟⑥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耰⑦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⑧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 【注釋】 ①長沮、桀溺:兩位隐士,真實姓名和身世不詳。

     ②耦而耕:兩個人合力耕作。

     ③問津:津,渡口。

    尋問渡口。

     ④執輿:即執辔。

     ⑤之:與。

     ⑥辟:同“避”。

     ⑦耰:音yōu,用土覆蓋種子。

     ⑧怃然:怅然,失意。

     【譯文】 長沮、桀溺在一起耕種,孔子路過,讓子路去尋問渡口在哪裡。

    長沮問子路:“那個拿着缰繩的是誰?”子路說:“是孔丘。

    ”長沮說;“是魯國的孔丘嗎?”子路說:“是的。

    ”長沮說:“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

    ”子路再去問桀溺。

    桀溺說:“你是誰?”子路說:“我是仲由。

    ”桀溺說:“你是魯國孔丘的門徒嗎?”子路說:“是的。

    ”桀溺說:“像洪水一般的壞東西到處都是,你們同誰去改變它呢?而且你與其跟着躲避人的人,為什麼不跟着我們這些躲避社會的人呢?”說完,仍舊不停地做田裡的農活。

    子路回來後把情況報告給孔子。

    孔子很失望地說:“人是不能與飛禽走獸合群共處的,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還與誰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會與你們一道來從事改革了。

    ” 【評析】 這一章反映了孔子關于社會改革的主觀願望和積極的入世思想。

    儒家不倡導消極避世的做法,這與道家不同。

    儒家認為,即使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也要獨善其身,做一個有道德修養的人。

    孔子就是這樣一位身體力行者。

    所以,他感到自己有一種社會責任心,正因為社會動亂、天下無道,他才與自己的弟子們不知辛苦地四處呼籲,為社會改革而努力,這是一種可貴的憂患意識和曆史責任感。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