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批判、否定了相面術,認為“相形不如論心,論心不如擇術”;此外,還論述了道德修養、“法後王”以及有關辯說的問題。
相人,古之人無有也,學者不道也。
古者有姑布子卿,今之世梁有唐舉,相人之形狀顔色,而知其吉兇妖祥,世俗稱之。
古之人無有也,學者不道也。
【譯文】
觀察人的相貌來推測禍福,古代的人沒有這種事,有學識的人也不談論這種事。
古時候有個姑布子卿;當今的時世,魏國有個唐舉。
他們觀察人的容貌、面色就能知道他的吉兇、禍福,世俗之人都稱道他們。
古代的人沒有這種事,有學識的人也不談論這種事。
故相形不如論心,論心不如擇術;形不勝心,心不勝術;術正而心順之,則形相雖惡而心術善,無害為君子也。
形相雖善而心術惡,無害為小人也。
君子之謂吉,小人之謂兇。
故長短小大,善惡形相,非吉兇也。
古之人無有也,學者不道也。
【譯文】
觀察人的相貌不如考察他的思想,考察他的思想不如鑒别他立身處世的方法。
相貌不如思想重要,思想不如立身處世方法重要。
立身處世方法正确而思想又順應了它,那麼形體相貌即使醜陋而思想和立身處世方法是好的,不會妨礙他成為君子;形體相貌即使好看而思想與立身處世方法醜惡,不能掩蓋他成為小人。
君子可以說是吉,小人可以說是兇。
所以高矮、大小、美醜等形體相貌上的特點,并不是吉兇的标志。
古代的人沒有這種事,有學識的人也不談論這種事。
蓋帝堯長,帝舜短;文王長,周公短;仲尼長,子弓短。
昔者衛靈公有臣曰公孫呂,身長七尺,面長三尺,焉廣三寸,鼻目耳具,而名動天下。
楚之孫叔敖,期思之鄙人也,突秃長左,軒較之下,而以楚霸。
葉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将不勝其衣然。
白公之亂也,令尹子西,司馬子期,皆死焉,葉公子高入據楚,誅白公,定楚國,如反手爾,仁義功名善于後世。
故事不揣長,不揳大,不權輕重,亦将志乎爾。
長短大小,美惡形相,豈論也哉!
【譯文】
據說帝堯個子高,帝舜個子矮;周文王個子高,周公旦個子矮;孔子個子高;冉雍個子矮。
從前,衛靈公有個臣子叫公孫呂,身高七尺,臉長三尺,額寬三寸,但鼻子、眼睛、耳朵都具備,而他的名聲哄動天下。
楚國的孫叔敖,是期思地方的鄉下人,發短而頂秃,左手長,站在軒車上個子還在車箱的橫木之下,但他卻使楚國稱霸諸侯。
葉公子高,弱小矮瘦,走路時好像還撐不住自己的衣服似的;但是白公勝作亂的時候,令尹子西、司馬子期都死在白公手中,葉公子高卻領兵入楚,殺掉白公,安定楚國,就像把手掌翻過來似的一樣容易,他的仁義功名被後人所贊美。
所以對于士人,不是去測量個子的高矮,不是去圍量身材的大小,不是去稱量身體的輕重,而隻能看他的志向。
高矮、大小、美醜等形體相貌方面,哪能用來評判人呢?
且徐偃王之狀,目可瞻馬。
仲尼之狀,面如蒙倛。
周公之狀,身如斷菑。
臯陶之狀,色如削瓜。
闳夭之狀,面無見膚。
傅說之狀,身如植鳍。
伊尹之狀,面無須麋。
禹跳湯偏。
堯舜參牟子。
從者将論志意,比類文學邪?直将差長短,辨美惡,而相欺傲邪?
【譯文】
再說徐偃王的形狀,眼睛可以向上看到前額;孔子的形狀,臉好像蒙上了一個醜惡難看的驅邪鬼面具;周公旦的形狀,身體好像一棵折斷的枯樹;臯陶的形狀,臉色就像削去了皮的瓜那樣呈青綠色;闳夭的形狀,臉上的鬓須多得看不見皮膚;傅說的形狀,身體好像豎着的柱子;伊尹的形狀,臉上沒有胡須眉毛。
禹瘸了腿,走路一跳一跳的;湯半身偏枯;舜的眼睛裡有兩個并列的瞳人。
信從相面的人是考察他們的志向思想、比較他們的學問呢?還是隻區别他們的高矮、分辨他們的美醜來互相欺騙、互相傲視呢?
古者桀纣長巨姣美,天下之傑也。
筋力越勁,百人之敵也,然而身死國亡,為天下大僇,後世言惡,則必稽焉。
是非容貌之患也,聞見之不衆,議論之卑爾。
【譯文】
古時候,夏桀、商纣魁梧英俊,是天下出衆的身材;他們的體魄敏捷強壯,足可對抗上百人。
但是他們人死了、國家亡了,成為天下最可恥的人,後世說到壞人,就一定會拿他們作例證。
這并不是容貌造成的禍患啊。
信從相面的人見聞不多,所以談論起來才是這樣的不高明。
今世俗之亂君,鄉曲之儇子,莫不美麗姚冶,奇衣婦飾,血氣态度拟于女子;婦人莫不願得以為夫,處女莫不願得以為士,棄其親家而欲奔之者,比肩并起;然而中君羞以為臣,中父羞以為子,中兄羞以為弟,中人羞以為友;俄則束乎有司,而戮乎大市,莫不呼天啼哭,苦傷其今,而後悔其始,是非容貌之患也,聞見之不衆,議論之卑爾!然則,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