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除了論述大儒的作用外,還論述了聖人、君子、勁士、雅儒、小儒、俗儒、俗人、衆人、鄙夫幾類人的德行,并強調了學習與法度的重要性。
大儒之效:武王崩,成王幼,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屬天下,惡天下之倍周也。
履天子之籍,聽天下之斷,偃然如固有之,而天下不稱貪焉。
殺管叔,虛殷國,而天下不稱戾焉。
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而天下不稱偏焉。
教誨開導成王,使谕于道,而能揜迹于文武。
周公歸周,反籍于成王,而天下不辍事周;然而周公北面而朝之。
天子也者,不可以少當也,不可以假攝為也;能則天下歸之,不能則天下去之。
是以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屬天下,惡天下之離周也。
成王冠,成人,周公歸周,反籍焉,明不滅主之義也。
周公無天下矣;鄉有天下,今無天下,非擅也;成王鄉無天下,今有天下,非奪也;變埶次序節然也。
故以枝代主而非越也;以弟誅兄而非暴也;君臣易位而非不順也。
因天下之和,遂文武之業,明主枝之義,抑亦變化矣,天下厭然猶一也。
非聖人莫之能為。
夫是之謂大儒之效。
【譯文】
偉大的儒者所起的作用是:周武王去世時,成王還年幼,周公旦擁護成王而繼承武王之位來統轄天下,是因為他擔心天下人要背叛周家王朝。
他登上了天子之位,處理天下的決策,心安理得地就像他本來就該擁有這樣的權力似的,而天下人并不說他貪婪;他殺了管叔,使殷國國都成了廢墟,但天下人并不說他兇暴;他全面控制了天下,設置了七十一個諸侯國,其中出于周王家族的姬姓諸侯就占了五十三個,但天下人并不說他偏私。
他教誨、開導成王,使成王明白禮義之道,從而能踏着文王、武王的足迹繼續前進。
周公把周家的天下和王位歸還給成王,而天下人并沒有停止事奉周王朝,然後周公才回到臣位上,北面而朝拜成王。
天子這種職權,不可以讓年幼的人掌管,也不可以由别人代理行使。
能負擔起這個重任,天下人就會歸順他;不能,天下人就會背離他。
因此周公擁護成王而繼承武王之位來統轄天下,是怕天下人背叛周王朝。
成王行了冠禮,已經成人,周公便把周家的天下和王位歸還給成王,以此來表明他不滅掉嫡長子的道義。
于是周公就沒有統治天下的權力了。
他過去擁有天下,現在沒有天下,這并不是禅讓;成王過去沒有天下,現在擁有了天下,這并不是篡奪;這是君權更替的法定次序受禮法節制而正應如此。
所以周公以旁支的身份來代替嫡長子執政并不算超越本分,以弟弟的身分誅殺兄長管叔也不算殘暴,君與臣變換了位置也不算不順。
周公憑借天下人的同心合力,完成了文王、武王的事業,彰明了庶子與嫡長子之間的關系準則,雖然盡權變之能事,但天下卻安安穩穩地始終如一。
除了聖人沒有人能夠做到這一點,這可以說是偉大的儒者所起的作用。
秦昭王問孫卿子曰:“儒無益于人之國。
”孫卿子曰:“儒者法先王,隆禮義,謹乎臣子而緻貴其上者也。
人主用之,則埶在本朝而宜;不用,則退編百姓而悫;必為順下矣。
雖窮困凍餧,必不以邪道為貪。
無置錐之地,而明于持社稷之大義。
嘄呼而莫之能應,然而通乎财萬物,養百姓之經紀。
埶在人上,則王公之材也;在人下,則社稷之臣,國君之寶也;雖隐于窮閻漏屋,人莫不貴之,道誠存也。
“仲尼将為司寇,沈猶氏不敢朝飲其羊,公慎氏出其妻,慎潰氏踰境而徙,魯之粥牛馬者不豫賈,修正以待之也。
居于阙黨,阙黨之子弟罔不分,有親者取多,孝弟以化之也。
儒者在本朝則美政,在下位則美俗。
儒之為人下如是矣。
”
【譯文】
秦昭王問荀子說:“儒者對于人世間的國家沒有什麼益處吧?”
荀子說:“儒者,是效法古代的聖明帝王、崇尚禮義、要使臣子謹慎守職而極其敬重他們君主的人。
君主如果任用他們,那麼他們位在朝廷而合宜地處理政事;如果不用他們,那麼他們就退身歸入百姓行列而謹慎老實地做人;無論如何,他們一定做一個順從的臣民。
他們即使貧窮困苦、受凍挨餓,也一定不會用不正當的手段去謀取财利;即使沒有立錐之地,也深明維護國家的大義;即使大聲疾呼而沒有人能響應他們,可是他們精通管理萬物、養育人民的綱領。
如果他們的地位在别人之上,那就是當天子、諸侯的幹才;如果在别人之下,那就是國家的能臣、國君的寶貴财富。
即使隐居在偏僻的裡巷與狹小簡陋的房屋之中,人們也沒有不尊重他們的,因為治國之道确實掌握在他們手中。
孔子将要擔任魯國司法大臣的時候,沈猶氏不敢再在早晨喂自己的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