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臣道篇第十三

首頁
    人臣之論:有态臣者,有篡臣者,有功臣者,有聖臣者。

    --内不足使一民,外不足使距難,百姓不親,諸侯不信;然而巧敏佞說,善取寵乎上,是态臣者也。

    上不忠乎君,下善取譽乎民,不恤公道通義,朋黨比周,以環主圖私為務,是篡臣者也。

    内足使以一民,外足使以距難,民親之,士信之,上忠乎君,下愛百姓而不倦,是功臣者也。

    上則能尊君,下則能愛民,政令教化,刑下如影,應卒遇變,齊給如響,推類接譽,以待無方,曲成制象,是聖臣者也。

    故用聖臣者王,用功臣者強,用篡臣者危,用态臣者亡。

    态臣用則必死,篡臣用則必危,功臣用則必榮,聖臣用則必尊。

    故齊之蘇秦,楚之州侯,秦之張儀,可謂态臣者也。

    韓之張去疾,趙之奉陽,齊之孟嘗,可謂篡臣也。

    齊之管仲,晉之咎犯,楚之孫叔敖,可謂功臣矣。

    殷之伊尹,周之太公,可謂聖臣矣。

    --是人臣之論也,吉兇賢不肖之極也。

    必謹志之!而慎自為擇取焉,足以稽矣。

     【譯文】 臣子的類别:有阿谀奉承的臣子,有篡奪君權的臣子,有立功的臣子,有聖明的臣子。

    對内不能用他來統一民衆,對外不能用他去抵禦患難;百姓不親近他,諸侯不信任他;但是他靈巧敏捷能說會道,善于從君主那裡博得寵幸:這是阿谀奉承的臣子。

    上不忠于君主,下善于在民衆中騙取聲譽;不顧有利于公家的原則和普遍适用的道義,拉黨結派互相勾結,把封鎖蒙蔽君主、圖謀私利作為自己的主要事務:這是篡奪君權的臣子。

    内足可用他來統一民衆,外足可用他來抵禦患難;民衆親近他,士人信賴他;上忠于君主,下愛護百姓而不懈怠:這是立功的臣子。

    上能尊敬君主,下能愛護百姓;對政策法令和教育感化,他如影随形馬上給下民作榜樣;應付突發事件、對待事變,他就像回聲一樣敏捷迅速;推論類似的事物、綜合對照同類的東西,用這種方法來對付變化無常的情況,他的舉措處處能成為準則榜樣:這是聖明的臣子。

    所以任用聖明的臣子就能稱王天下,任用立功的臣子就會強盛,任用篡權的臣子就會危險,任用阿谀奉承的臣子就會滅亡。

    阿谀奉承的臣子被任用,那麼君主一定會喪命;篡權的臣子被任用,那麼君主一定會危險;立功的臣子被任用,那麼君主一定會榮耀;聖明的臣子被任用,那麼君主一定會尊貴。

    齊國的蘇秦、楚國的州侯、秦國的張儀,可以叫做阿谀奉承的臣子。

    韓國的張去疾、趙國的奉陽君、齊國的孟嘗君,可以叫做篡奪君權的臣子。

    齊國的管仲、晉國的咎犯、楚國的孫叔敖,可以稱為立功的臣子了。

    商朝的伊尹、周朝的太公,可以稱為聖明的臣子了。

    以上這些就是臣子的類别,它是預測國家安危與辨别君主賢不賢的标準,君主一定要謹慎地記住它,并慎重地親自選用大臣,這足可用作參考的準則了。

     從命而利君謂之順,從命而不利君謂之谄;逆命而利君謂之忠,逆命而不利君謂之篡;不恤君之榮辱,不恤國之臧否,偷合苟容以持祿養交而已耳,謂之國賊。

    君有過謀過事,将危國家隕社稷之懼也;大臣父兄,有能進言于君,用則可,不用則去,謂之谏;有能進言于君,用則可,不用則死,謂之争;有能比知同力,率群臣百吏而相與強君挢君,君雖不安,不能不聽,遂以解國之大患,除國之大害,成于尊君安國,謂之輔;有能抗君之命,竊君之重,反君之事,以安國之危,除君之辱,功伐足以成國之大利,謂之拂。

    故谏争輔拂之人,社稷之臣也,國君之寶也,明君之所尊厚也,而闇主惑君以為己賊也。

    故明君之所賞,闇君之所罰也;闇君之所賞,明君之所殺也。

    伊尹箕子可謂谏矣,比幹子胥可謂争矣,平原君之于趙可謂輔矣,信陵君之于魏可謂拂矣。

    傳曰:“從道不從君。

    ”此之謂也。

     【譯文】 服從君主的命令而有利于君主叫做順從,服從君主的命令而不利于君主叫做谄媚;違抗君主的命令而有利于君主叫做忠誠,違抗君主的命令而不利于君主叫做篡奪。

    不顧君主的榮辱,不顧國家的得失,隻是苟且迎合君主、無原則地求取容身,以此來保住自己的俸祿、去豢養結交的黨羽罷了,這種人叫做國家的奸賊。

    君主有了錯誤的謀劃、錯誤的行為,國家将危險、政權将滅亡,這時大臣、父兄中如果有人能向君主進呈意見,意見被采用就好,不被采用就離去,這叫做勸谏;如果有人能向君主進呈意見,意見被采用就好,不被采用就殉身,這叫做苦诤;如果有人能聯合有智慧的人同心協力,率領群臣百官一起強迫君主、糾正君主,君主雖然不服,卻不能不聽從,于是就靠此消除了國家的大憂患,去掉了國家的大禍害,結果使君主尊貴、國家安定,這叫做輔助;如果有人能抗拒君主的命令,借用君主的權力,反對君主的錯誤行為,因而使國家轉危為安,除去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