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緻士篇第十四

首頁
    衡聽、顯幽、重明、退奸、進良之術:朋黨比周之譽,君子不聽;殘賊加累之谮,君子不用;隐忌雍蔽之人,君子不近;貨财禽犢之請,君子不許。

    凡流言、流說、流事、流謀、流譽、流愬,不官而衡至者,君子慎之,聞聽而明譽之,定其當而當,然後士其刑賞而還與之;如是則奸言、奸說、奸事、奸謀、奸譽、奸愬,莫之試也;忠言、忠說、忠事、忠謀、忠譽、忠愬、莫不明通,方起以尚盡矣。

    夫是之謂衡聽、顯幽、重明、退奸、進良之術。

     【譯文】 廣泛地聽取意見、使隐居的賢士顯揚、使顯揚的賢士進一步顯揚、使奸邪退卻、使忠良進用的方法:宗派集團互相勾結的吹捧,君子不聽從;殘害賢良、橫加罪名的誣陷,君子不采用;猜忌、埋沒賢才的人,君子不接近;用錢财禮物進行賄賂的請求,君子不答應。

    凡是沒有根據的流言、沒有根據的學說、沒有根據的事情、沒有根據的計謀、沒有根據的贊譽,沒有根據的訴說等等不是通過正當途徑而是從四處傳來的東西,君子對它們持慎重态度,聽到了就把它們公開地列舉出來,确定它們是恰當的還是不恰當的,然後對它們作出懲罰或是獎賞的決定并立即付諸實施。

    像這樣,那麼奸詐的言論、奸詐的學說、奸詐的事情、奸詐的計謀、奸詐的贊譽、奸詐的訴說就沒有敢來試探的了,忠誠的言論、忠誠的學說、忠誠的事情、忠誠的計謀、忠誠的贊譽、忠誠的訴說就都公開表達、通行無阻、并起而進獻于君主了。

    以上這些就是廣泛地聽取意見、使隐居的賢士顯揚、使顯揚的賢士進一步顯揚、使奸邪退卻、使忠良進用的方法。

     川淵深而魚鼈歸之,山林茂而禽獸歸之,刑政平而百姓歸之,禮義備而君子歸之。

    故禮及身而行修,義及國而政明,能以禮挾而貴名白,天下願,令行禁止,王者之事畢矣。

    詩曰:“惠此中國,以綏四方。

    ”此之謂也。

    川淵者,魚龍之居也,山林者、鳥獸之居也,國家者、士民之居也。

    川淵枯,則魚龍去之;山林險,則鳥獸去之;國家失政、則士民去之。

     【譯文】 江河湖泊深了,魚鼈就歸聚到它那裡;山上樹林茂盛了,禽獸就歸聚到它那裡;刑罰政令公正不阿,老百姓就歸聚到他那裡;禮制道義完善周備,有道德的君子就歸聚到他那裡。

    所以禮制貫徹到自身,品行就美好;道義貫徹到國家,政治就清明;能夠把禮制貫徹到所有方面的,那麼高貴的名聲就會顯著,天下的人就會仰慕,發布了命令就能實行,頒布了禁約就能制止,這樣,稱王天下的大業也就完成了。

    《詩》雲:“施恩這個國都中,以此安撫天下衆。

    ”說的就是這種道理。

    江河湖泊,是龍、魚居住的地方;高山樹林,是鳥、獸栖息的地方;國家,是士、民居住的地方。

    江河湖泊幹涸了,那麼龍、魚就會離開它;高山樹林環境險惡,那麼鳥、獸就會離開它;國家政治混亂,那麼士、民就會離開它。

     無土則人不安居,無人則土不守,無道法則人不至,無君子則道不舉。

    故土之與人也,道之與法也者,國家之本作也。

    君子也者,道法之摠要也,不可少頃曠也。

    得之則治,失之則亂;得之則安,失之則危;得之則存,失之則亡,故有良法而亂者有之矣,有君子而亂者,自古及今,未嘗聞也,傳曰:“治生乎君子,亂生于小人。

    ”此之謂也。

     【譯文】 沒有土地,那麼人民就不能安居;沒有人民,那麼土地就不能守住;沒有正确的原則和法制,那麼人民就不會來歸附;沒有君子,那麼正确的原則就不能實行。

    所以土地和人民、正确的原則和法制這些東西,是國家的本源;君子,是正确的原則與法制的總管,不可以片刻空缺。

    得到了他,國家就能治理好;失去了他,國家就會混亂;得到了他,國家就會安定;失去了他,國家就危險;得到了他,國家就能保存;失去了他,國家就會滅亡。

    所以,有了良好的法制而發生混亂的國家,有過這種情況了;有了君子而政治混亂的,從古到今,還不曾聽說過。

    古書上說:“國家的安定産生于君子,國家的混亂來源于小人。

    ”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得衆動天。

    美意延年。

    誠信如神,誇誕逐魂。

     【譯文】 得到了民衆,就能感動上天;快樂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