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禮論篇第十九

首頁
    禮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

    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争;争則亂,亂則窮。

    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

    使欲必不窮于物,物必不屈于欲。

    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

     【譯文】 禮是在什麼情況下産生的呢?回答說:人生來就有欲望;如果想要什麼而不能得到,就不能沒有追求;如果一味追求而沒有個标準限度,就不能不發生争奪;一發生争奪就會有禍亂,一有禍亂就會陷入困境。

    古代的聖王厭惡那禍亂,所以制定了禮義來确定人們的名分,以此來調養人們的欲望、滿足人們的要求,使人們的欲望決不會由于物資的原因而不得滿足,物資決不會因為人們的欲望而枯竭,使物資和欲望兩者在互相制約中增長。

    這就是禮的起源。

     故禮者養也。

    刍豢稻梁,五味調香,所以養口也;椒蘭芬苾,所以養鼻也;雕琢刻镂,黼黻文章,所以養目也;鐘鼓管磬,琴瑟竽笙,所以養耳也;疏房檖貌,越席床笫幾筵,所以養體也。

    故禮者養也。

     【譯文】 所以禮這種東西,是調養人們欲望的。

    牛羊豬狗等肉食和稻米谷子等細糧,五味調和的佳肴,是用來調養嘴巴的;椒樹蘭草香氣芬芳,是用來調養鼻子的;在器具上雕圖案,在禮服上繪彩色花紋,是用來調養眼睛的;鐘、鼓、管、磬、琴、瑟、竽、笙等樂器,是用來調養耳朵的;窗戶通明的房間、深邃的朝堂、柔軟的蒲席、床上的竹鋪、矮桌與墊席,是用來調養軀體的。

    所以禮這種東西,是調養人們欲望的。

     君子既得其養,又好其别。

    曷謂别?曰: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

     故天子大路越席,所以養體也;側載睪芷,所以養鼻也;前有錯衡,所以養目也;和鸾之聲,步中武象,趨中韶護,所以養耳也;龍旗九斿,所以養信也;寝兕持虎,蛟韅、絲末、彌龍,所以養威也;故大路之馬必信至,教順,然後乘之,所以養安也。

    孰知夫出死要節之所以養生也!孰知夫出費用之所以養财也!孰知夫恭敬辭讓之所以養安也!孰知夫禮義文理之所以養情也!故人苟生之為見,若者必死;苟利之為見,若者必害;苟怠惰偷懦之為安,若者必危;苟情說之為樂,若者必滅。

    故人一之于禮義,則兩得之矣;一之于情性,則兩喪之矣。

    故儒者将使人兩得之者也,墨者将使人兩喪之者也,是儒墨之分也。

     【譯文】 君子已經得到了禮的調養,又喜愛禮的區别。

    什麼叫做區别?回答說:就是高貴的和卑賤的有不同的等級,年長的和年幼的有一定的差别,貧窮的和富裕的、權輕勢微的和權重勢大的都各有相宜的規定。

     所以天子乘坐那寬闊的大車、鋪墊那柔軟的蒲席,是用來保養身體的;旁邊放置湖岸上生長的香草,是用來調養鼻子的;車前有畫着交錯花紋的橫木,是用來調養眼睛的;車鈴的聲音,在車子慢行時合乎《武》、《象》的節奏,在車子奔馳時合乎《韶》、《護》的節奏,這是用來調養耳朵的;畫着龍的旗幟下邊有九條飄帶,是用來保養身份信号的;車子上畫着橫卧的犀牛和蹲着的老虎、馬系着用沙魚皮制成的腹帶、車前挂着絲織的車簾、車耳刻成龍形,這是用來保養威嚴的;天子的大車上所用的馬,一定要真正訓練得十分順服,然後才用它拉車,這是用來保持安全的。

    誰懂得那獻出生命堅守節操是用來保養生命的呢?誰懂得那花費錢财是用來保養錢财的呢?誰懂得那恭敬謙讓是用來保住安逸的呢?誰懂得那禮義儀式是用來調養情操的呢?所以人如果隻看見生,這樣的人就一定會死;如果隻看見利,這樣的人就一定會受到損害;如果隻是喜歡懈怠懶惰苟且偷安,這樣的人就一定會遇到危難;如果隻是喜歡縱情作樂,這樣的人就一定會滅亡。

    所以人如果專門把心思放在講究禮義上,那麼禮義情性兩方面就都能保全了;如果專門把心思放在滿足情性上,那麼禮義性情兩方面就都保不住了。

    儒家要使人們雙雙保全它們,墨家要使人們雙雙喪失它們,這就是儒家和墨家的區别。

     禮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

    無天地,惡生?無先祖,惡出?無君師,惡治?三者偏亡,焉無安人。

    故禮、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

    是禮之三本也。

     【譯文】 禮有三個根本:天地是生存的根本,祖先是種族的根本,君長是政治的根本。

    沒有天地,怎麼生存?沒有祖先,種族從哪裡産生?沒有君長,怎麼能使天下太平?這三樣即使部分地缺失了,也不會有安甯的人民。

    所以禮,上事奉天,下事奉地,尊重祖先而推崇君長。

    這是禮的三個根本。

     故王者天太祖,諸侯不敢壞,大夫士有常宗,所以别貴始;貴始得之本也。

    郊止乎天子,而社止于諸侯,道及士大夫,所以别尊者事尊,卑者事卑,宜大者巨,宜小者小也。

    故有天下者事七世,有一國者事五世,有五乘之地者事三世,有三乘之地者事二世,持手而食者不得立宗廟,所以别積厚,積厚者流澤廣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