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相而罪孝兄,身為刑戮,然而不知,此蔽塞之禍也。
故以貪鄙、背叛、争權而不危辱滅亡者,自古及今,未嘗有之也。
鮑叔、甯戚、隰朋仁知且不蔽,故能持管仲,而名利福祿與管仲齊。
召公、呂望仁知且不蔽,故能持周公而名利福祿與周公齊。
傳曰:“知賢之為明,輔賢之謂能,勉之強之,其福必長。
”此之謂也。
此不蔽之福也。
【譯文】
從前臣子中有被蒙蔽的,唐秧、奚齊就是。
唐鞅蒙蔽于追求權勢而驅逐了戴驩,奚齊蒙蔽于争奪政權而加罪于申生。
結果唐鞅在宋國被殺,奚齊在晉國被殺。
唐鞅驅逐有德才的國相而奚齊加罪于孝順的兄長,結果自己被殺了,然而仍不明白為什麼,這就是蒙蔽的禍害啊。
所以,因為貪婪鄙陋而違背正道争權奪利卻又不遭到危險屈辱滅亡的,從古到今,還不曾有過。
鮑叔、甯戚、隰朋仁德明智而且不被蒙蔽,所以能夠扶助管仲,而他們享有的名聲财利幸福俸祿也和管仲相等。
召公、呂望仁德明智而且不被蒙蔽,所以能夠扶助周公,而他們享有的名聲财利幸福俸祿也和周公相等。
古書上說:“能識别賢人叫做明智,能輔助賢人叫做賢能。
努力識别賢人、盡力輔助賢人,他的幸福一定長久。
”說的就是這個。
這就是不被蒙蔽的幸福啊。
昔賓孟之蔽者,亂家是也。
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宋子蔽于欲而不知得,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賢,申子蔽于埶而不知知,惠子蔽于辭而不知實。
莊子蔽于天而不知人。
故由用謂之道,盡利矣。
由欲謂之道,盡嗛矣。
由法謂之道,盡數矣。
由埶謂之道,盡便矣。
由辭謂之道,盡論矣。
由天謂之道,盡因矣。
此數具者,皆道之一隅也。
夫道者體常而盡變,一隅不足以舉之。
曲知之人,觀于道之一隅,而未之能識也。
故以為足而飾之,内以自亂,外以惑人,上以蔽下,下以蔽上,此蔽塞之禍也。
孔子仁知且不蔽,故學亂術足以為先王者也。
一家得周道,舉而用之,不蔽于成積也。
故德與周公齊,名與三王并,此不蔽之福也。
【譯文】
從前遊士中有被蒙蔽的,搞亂學派的學者就是。
墨子蒙蔽于隻重實用而不知文飾,宋子蒙蔽于隻見人有寡欲的一面而不知人有貪得的一面,慎子蒙蔽于隻求法治而不知任用賢人,申子蒙蔽于隻知權勢的作用而不知才智的作用,惠子蒙蔽于隻務名辯而不知實際,莊子蒙蔽于隻知自然的作用而不知人的力量。
所以,從實用的角度來談道,就全談功利了;從欲望的角度來談道,就全談滿足了;從法治的角度來談道,就全談法律條文了;從權勢的角度來談道,就全談權勢的便利了;從名辯的角度來談道,就全談些不切實際的理論了;從自然的角度來談道,就全談些因循依順了。
這幾種說法,都是道的一個方面。
道,本體經久不變而又能窮盡所有的變化,一個角度是不能夠用來概括它的。
一知半解的人,隻看到道的一個方面而沒有能夠真正認識它,所以把這一個方面當作為完整的道而研究它,于是内擾亂了自己學派的思想,外迷惑了别人,上被臣民所蒙蔽,下被君主所蒙蔽,這就是蒙蔽的禍害啊。
孔子仁德明智而且不被蒙蔽,所以多方學習,集其大成而足以用來輔助古代聖王的政治原則。
隻有孔子這一派掌握了周備全面的道,推崇并運用它,而不被成見舊習所蒙蔽。
所以他的德行與周公相等同,名聲和三代開國之王相并列,這就是不被蒙蔽的幸福啊。
聖人知心術之患,見蔽塞之禍,故無欲、無惡、無始、無終、無近、無遠、無博、無淺、無古、無今,兼陳萬物而中縣衡焉。
是故衆異不得相蔽以亂其倫也。
【譯文】
聖人知道思想方法上的毛病,看到被蒙蔽的禍害,所以既不任憑愛好、又不任憑憎惡,既不是隻看到開始、又不是隻看到終了,既不是隻看到近處、又不是隻看到遠處,既不隻務廣博、又不安于淺陋,既不是隻了解古代、又不是隻知道現在,而是同時擺出各種事物并在其中根據一定的标準進行權衡。
所以衆多的差異與對立面就不能互相掩蓋以緻搞亂了條理。
何謂衡?曰:道。
故心不可以不知道;心不知道,則不可道,而可非道。
人孰欲得恣,而守其所不可,以禁其所可?以其不可道之心取人,則必合于不道人,而不合于道人。
以其不可道之心與不道人論道人,亂之本也。
夫何以知?曰:心知道,然後可道;可道然後守道以禁非道。
以其可道之心取人,則合于道人,而不合于不道之人矣。
以其可道之心與道人論非道,治之要也。
何患不知?
故治之要在于知道。
【譯文】
什麼是權衡事物的标準呢?回答說:就是道。
所以心裡不可以不了解道。
如果心裡不了解道,就會否定道而認可違背道的東西。
人有誰想要得到自在卻遵奉自己否定的東西而用它來制止自己所贊成的東西呢?用他那種否定道的思想去選取人,就一定會和不奉行道的人情投意合,而不會和奉行道的人志同道合。
帶着他那種否定道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