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解蔽篇第二十一

首頁
    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闇于大理。

    治則複經,兩疑則惑矣。

    天下無二道,聖人無兩心。

    今諸侯異政,百家異說,則必或是或非,或治或亂。

    亂國之君,亂家之人,此其誠心,莫不求正而以自為也。

    妒缪于道,而人誘其所迨也。

    私其所積,唯恐聞其惡也。

    倚其所私,以觀異術,唯恐聞其美也。

    是以與治雖走,而是己不辍也。

    豈不蔽于一曲,而失正求也哉!心不使焉,則白黑在前而目不見,雷鼓在側而耳不聞,況于使者乎?德道之人,亂國之非之上,亂家之人非之下,豈不哀哉! 【譯文】 大凡人的毛病,是被事物的某一個局部所蒙蔽而不明白全局性的大道理。

    整治思想就能回到正道上來,在偏見與大道理兩者之間拿不定主意就會疑惑。

    天下不會有兩種對立的正确原則,聖人不會有兩種對立的思想。

    現在諸侯各國的政治措施不同,各個學派的學說不同,那麼必定是有的對、有的錯,有的能導緻安定、有的會造成混亂。

    搞亂國家的君主,搞亂學派的學者,這些人的真心沒有不想找一條正道來為自己服務,隻是由于他們對正确的原則既嫉妒又帶有偏見,因而别人就能根據他們的愛好去引誘他們。

    他們偏愛自己平時積累的學識,隻怕聽到對自己學識的非議。

    他們憑自己所偏愛的學識去觀察與自己不同的學說,隻怕聽到對異己學說的贊美。

    因此,他們與正确的治理原則背道而馳了卻還自以為是、不能勒馬。

    這難道不是被事物的一個局部所蒙蔽而失去了對正道的追求嗎?如果心思不用在正道上,那麼白的黑的就是擺在面前而眼睛也會看不見,雷鼓就在身旁敲擊而耳朵也會聽不進,何況對那些被他們視為異端的用心于正道的人,就更看不見,聽不進了。

    掌握了正确的政治原則的人,搞亂國家的君主在上面非難他,搞亂學派的學者在下面非難他,這難道不是很可悲的嗎? 故為蔽:欲為蔽,惡為蔽,始為蔽,終為蔽,遠為蔽,近為蔽,博為蔽,淺為蔽,古為蔽,今為蔽。

    凡萬物異則莫不相為蔽,此心術之公患也。

     【譯文】 什麼東西會造成蒙蔽?愛好會造成蒙蔽,憎惡也會造成蒙蔽;隻看到開始會造成蒙蔽,隻看到終了也會造成蒙蔽;隻看到遠處會造成蒙蔽,隻看到近處也會造成蒙蔽;知識廣博會造成蒙蔽,知識淺陋也會造成蒙蔽;隻了解古代會造成蒙蔽,隻知道現在也會造成蒙蔽。

    大凡事物有不同的對立面的,無不會交互造成蒙蔽,這是思想方法上一個普遍的禍害啊。

     昔人君之蔽者,夏桀殷纣是也。

    桀蔽于末喜斯觀,而不知關龍逢,以惑其心,而亂其行。

    桀蔽于妲己、飛廉,而不知微子啟,以惑其心,而亂其行。

    故群臣去忠而事私,百姓怨非而不用,賢良退處而隐逃,此其所以喪九牧之地,而虛宗廟之國也。

    桀死于鬲山,纣縣于赤旆。

    身不先知,人又莫之谏,此蔽塞之禍也。

    成湯監于夏桀,故主其心而慎治之,是以能長用伊尹,而身不失道,此其所以代夏王而受九有也。

    文王監于殷纣,故主其心而慎治之,是以能長用呂望,而身不失道,此其所以代殷王而受九牧也。

    遠方莫不緻其珍;故目視備色,耳聽備聲,口食備味,形居備宮,名受備号,生則天下歌,死則四海哭。

    夫是之謂至盛。

    詩曰:“鳳凰秋秋,其翼若幹,其聲若箫。

    有鳳有凰,樂帝之心。

    ”此不蔽之福也。

     【譯文】 從前君主中有被蒙蔽的,夏桀、商纣就是。

    夏桀被末喜、斯觀所蒙蔽而不賞識關龍逢,因而使自己思想惑亂而行為荒唐;商纣被妲己、飛廉所蒙蔽而不賞識微子啟,因而使自己思想惑亂而行為荒唐。

    所以,群臣都抛棄了對他們的忠心而去謀求私利,百姓都怨恨責怪他們而不為他們效勞,賢能優秀的人才都辭官在家而隐居避世,這就是他們喪失九州的土地而使建有宗廟的國都成為廢墟的原因。

    夏桀死在鬲山,商纣的頭被懸挂在紅色的旗幟飄帶上,他們自己不能預先知道自己的過錯,而别人又沒有誰勸阻他們,這就是蒙蔽的禍害啊。

     商湯以夏桀為前車之鑒,所以拿定主意而謹慎地治理國家,因此能夠長期地任用伊尹而本身又不背離正确的治國原則,這就是他取代夏桀而得到九州的原因。

    周文王吸取了商纣王的教訓,所以拿定主意而謹慎地治理國家,因此能夠長期地任用呂望而本身又不背離正确的治國原則,這就是他取代商纣王而得到九州的原因。

    遠方的國家無不送上自己的珍貴物品,所以他們的眼睛能觀賞所有的美色,耳朵能聽到各種各樣的美妙音樂,嘴巴能吃上所有的山珍海味,身居各種豪華的宮殿,名字上被加上各種美好的稱号;活着的時候天下人都歌功頌德,死了以後天下人都痛哭流涕,這叫做極其昌盛偉大。

    《詩》雲:“鳳凰翩翩起舞飛翔,它的翅膀像盾牌一樣,它的鳴聲像洞箫悠揚。

    又有鳳來又有凰,使王心中喜洋洋。

    ”這就是不被蒙蔽的幸福啊。

     昔人臣之蔽者,唐鞅奚齊是也。

    唐鞅蔽于欲權而逐載子,奚齊蔽于欲國而罪申生;唐鞅戮于宋,奚齊戮于晉。

    逐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