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哀公篇第三十一

首頁
    魯哀公問于孔子曰:“吾欲論吾國之士,與之治國,敢問如何取之邪?”孔子對曰:“生今之世,志古之道:居今之俗,服古之服;舍此而為非者,不亦鮮乎!”哀公曰:“然則夫章甫絇屦,紳帶而搢笏者,此賢乎?”孔子對曰:“不必然,夫端衣玄裳,絻而乘路者,志不在于食葷;斬衰菅屦,杖而啜粥者,志不在于酒肉。

    生今之世,志古之道;居今之俗,服古之服;舍此而為非者,雖有,不亦鮮乎!”哀公曰:“善!” 【譯文】 魯哀公問孔子說:“我想選擇我國的人才和他們一起治理國家,冒昧地問一下怎樣去選取他們呢?” 孔子回答說:“生在當今的世上,牢記着古代的原則;處在當今的習俗中,穿着古代式樣的服裝;做到這樣而為非作歹的人,不是很少的嗎?”哀公說:“這樣的話,那麼那些戴着商代式樣的禮帽、穿着縛有鞋帶的鞋子、束着寬大的腰帶并在腰帶上插着朝闆的人,他們都賢能嗎?” 孔子回答說:“不一定賢能。

    那些穿着祭祀禮服、黑色禮袍、戴着禮帽而乘坐祭天大車的人,他們的心思不在于吃葷;披麻帶孝、穿着茅草編成的鞋、撐着孝棍而吃薄粥的人,他們的心思不在于喝酒吃肉。

    生在當今的世上,牢記着古代的原則;處在當今的習俗中,穿着古代式樣的服裝;做到這樣而為非作歹的人,即使有,不也很少嗎?” 哀公說:“好!” 孔子曰:“人有五儀:有庸人,有士,有君子,有賢人,有大聖。

    ” 哀公曰:“敢問何如斯可謂庸人矣?”孔子對曰:“所謂庸人者,口不道善言,心不知邑邑;不知選賢人善士托其身焉以為己憂;動行不知所務,止立不知所定;日選擇于物,不知所貴;從物如流,不知所歸;五鑿為正,心從而壞:如此則可謂庸人矣。

    ” 哀公曰:“善!敢問何如斯可謂士矣?”孔子對曰:“所謂士者,雖不能盡道術,必有率也;雖不能遍美善,必有處也。

    是故知不務多,務審其所知;言不務多,務審其所謂;行不務多,務審其所由。

    故知既已知之矣,言既已謂之矣,行既已由之矣,則若性命肌膚之不可易也。

    故富貴不足以益也,卑賤不足以損也:如此則可謂士矣。

    ” 哀公曰:“善!敢問何如斯可謂之君子矣?”孔子對曰:“所謂君子者,言忠信而心不德,仁義在身而色不伐,思慮明通而辭不争,故猶然如将可及者,君子也。

    ” 哀公曰:“善!敢問何如斯可謂賢人矣?”孔子對曰:“所謂賢人者,行中規繩而不傷于本,言足法于天下而不傷于身,富有天下而無怨财,布施天下而不病貧:如此則可謂賢人矣。

    ” 哀公曰:“善!敢問何如斯可謂大聖矣?”孔子對曰:“所謂大聖者,知通乎大道,應變而不窮,辨乎萬物之情性者也。

    大道者,所以變化遂成萬物也;情性者,所以理然不取舍也。

    是故其事大辨乎天地,明察乎日月,總要萬物于風雨,缪缪肫肫,其事不可循,若天之嗣,其事不可識,百姓淺然不識其鄰:若此則可謂大聖矣。

    ”哀公曰:“善!” 【譯文】 孔子說:“人有五種典型:有平庸的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賢人,有偉大的聖人。

    ” 哀公說:“請問像怎樣可以稱之為平庸的人?”孔子回答說:“所謂平庸的人,嘴裡不能說出好話,心裡也不知道憂愁,不知道考慮選用和依靠賢人善士;出動時不知道去幹什麼,立定時不知道立腳點在哪裡;天天在各種事物中挑選,卻不知道什麼東西貴重;一味順從外界的事情就像流水似的,不知道歸宿在哪裡;為耳、目、鼻、口、心的欲望所主宰,思想也就跟着變壞。

    像這樣,就可以稱之為平庸的人了。

    ” 哀公說:“好!請問像怎樣可以稱之為士人?”孔子回答說:“所謂士人,即使不能徹底掌握治國的原則和方法,但必定有所遵循;即使不能盡善盡美,但必定有所操守。

    所以他了解知識不求多,而務求審慎地對待自己的知識;說話不求多,而務求審慎地對待自己所說的話;做事不求多,而務求審慎地對待自己所經手的事。

    知識已經了解了,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